黄海之滨集合着一群
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
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
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
看到这首耳熟能详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细心的人不禁要问,那第一句本来不是黄河之滨吗?怎么变成黄海之滨了?是不是搞错了?说到这,不能不提起诞生于我南通启东的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
抗大九分校旧址前身垦牧乡高等小学历史照片
在启东市海复镇东南中学,有一座四合院式的建筑,三进两院,前有表门,最后一进为二层楼房,典型的民国时期建筑风格。它最初是张謇先生年为垦牧乡高等小学而建,年成为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的校舍。年日寇侵占南通,南通师范学校迁移至此坚持敌后办学,史称通师侨校。在此期间,新四军一师进驻海复镇,粟裕师长在此亲手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九分校。
抗大九分校在启东诞生,标志着苏中抗日根据地建立了自己的干部教育基地,是中国人民抗日军政教育史上光彩的一页。由于抗大九分校诞生于黄海之滨的启东海复镇,当年抗大九分校的学员把抗大校歌改了一个字,作为自己的校歌,唱着它转战大江南北,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
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的题词
年1月,国民党在第二次反共高潮中,制造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军长叶挺被扣,政委项英遇害。蒋介石下令取消新四军番号。20日,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任命陈毅为代理军长,粟裕任副军长(后),刘少奇为政治委员,张云逸为副军长,赖传珠为参谋长,邓子恢为政治部主任。部队整编为7个师和1个独立旅,全军共9万余人。并成立苏中、淮南、盐阜、淮海、淮北等军区。
新四军一师师长、抗大九分校校长粟裕
年2月,新四军新军部将原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整编为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刘炎,政治部主任钟期光。辖第一、二、三旅。一师在苏中坚持战斗,与苏南六师、苏北三师、淮南二师互相策应,并肩作战,开展反“扫荡”,反“清乡”以及反磨擦斗争,打退了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特别是在反“清乡”斗争中,一师指战员认真贯彻执行正确的方针政策,依靠和发动根据地广大群众,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斗争,取得了保存和积蓄力量,巩固苏中抗日根据地的重大胜利。
年2月,粟裕率新四军一师指挥机关进驻启东,随即指挥一师部队进行反“扫荡”作战,先后粉碎日伪军两次“扫荡”,为巩固和发展在启东的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启东滨江临海,物产丰饶,启东人民具有强烈的反侵略斗争精神;一师机关驻地海复镇地处张謇当年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中心位置,附近的通师二附、通师侨校集中了一批爱国师生;四合院校舍更是为抗大九分校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活动平台。所有这些,为抗大九分校的诞生创造了先决条件,使抗大九分校诞生在启东成为历史的必然。
抗大九分校是在抗大苏中大队的基础上扩建的。年7-8月间,日军对我苏北、苏中地区进行大规模“扫荡”。9月间,盐城抗大五分校的一部分干部,与原一师苏中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成立抗大苏中大队,作为组织抗大九分校的准备。
抗大苏中大队在艰苦复杂的斗争环境中进行办学,一面学习,一面战斗。年10月苏中大队在东台县三仓镇曾被日伪军包围,在突围中,干部、学员伤亡近30人。12月中旬苏中大队由东台经如皋县向南通、海门地区转移。苏中大队在90天中跑了七八百里,先后参加了八次战斗,平均十天左右就有一次。这批学员于年春结业。
年抗大九分校举行“五一”检阅
年5月,一师师部根据华中局的决定,将抗大苏中大队正式改为抗大九分校。校长由一师师长粟裕兼任,张日清任教育长,谢云晖任政治部主任,刘亚齐任副主任。全校有学员多人,编成七个队:一个连级军事队,一个连级政治队,一个参谋训练队,一个青年学生队,一个地方武装队,两个专业队(电台训练队、会计训练队)。此外还有一个医务干部训练队。
抗大九分校对学员集中进行军事、政治、文化教育。
政治教育分一般的政治课和整风学习两个方面。前期主要是一般政治课程,后期主要是整风学习。政治教育除学习社会发展史、中国革命基本问题外,主要是进行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整风学习的方法主要是学习整风文件,联系自己的思想、工作实际进行反省、自觉清理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共产主义人生观。
反“扫荡”期间,抗大九分校学员利用南通地区濒海的条件,分散在海上坚持学习和斗争
军事教育的重点是提高学员对游击战术的运用和组织指挥能力,着眼于使具有实践经验的学员把实践上升到理沦,提高军事素质。讲授游击战术是军事教育的中心。军事教育的主要方法是课堂讲授、示范动作、操场训练、野外实习。并结合战例尤其是学员自身经历,总结和交流经验。教学中贯彻精讲多练的原则,把主要时间放在做实际动作和野外演习上。
文化教育主要是集中时间学文化。对不识字和识字很少的迸行扫盲;对初小水平的进行语文、算术、自然、历史等教育;对少数文化稍高的进行阅读、写作指导等。
抗大九分校旧址鸟瞰
抗大九分校留驻四合院期间,通过多种形式与通师侨校、通师二附的师生联合举行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传播真理,宣传抗日,密切了革命军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显示了人民军队的士气与力量,给广大民众莫大的鼓舞。
年5月4日,新四军一师师部与启海行署在四合院操场举行纪念五四运动二十三周年活动。参加活动的还有启东中学、海门战地中学、继述中学、能仁中学的全体师生以及海复小学、临近小学的教师和四年级以上的学生。粟裕师长、钟期光主任、通师侨校于敬之校长、反战同盟代表分别在纪念大会上讲话。配合纪念活动,通师侨校开展了作文、数学、演讲、歌咏、球类比赛,粟裕师长亲自为获奖师生颁发纪念品。活动连续进行了三天,盛况空前。
5月17日,通师侨校在四合院庆祝通州师范学校建校四十周年。参加庆祝大会的有粟裕师长、苏中四分区司令员兼四专署专员季方、南通县县长梁灵光、海启行署主任顾尔钥、海启行署文教科长江树峰等。庆祝会由于敬之校长主持,粟裕师长致词,季方讲话。会后于敬之校长、顾怡生教导主任陪同粟裕、季方等首长参观了通师校史展览。晚上一师文工团和侨校师生同台演出了一场精彩的文娱晚会。
抗大九分校纪念馆序厅
面对严酷的斗争形势,抗大九分校的学员一手拿书,一手拿枪,一面学习,一面作战。5月15日,配合兄弟部队拔除了启东县向阳村、南阳村两个伪军据点。6月3日晚,抗大三中队袭击汇龙镇伪军成功后,又冒雨奔袭吴仓港范部,在其他七个连队的配合下,激战40分钟,将勾结日、汪,一心反共,破坏抗战的国民党范部余人生俘,这一仗为开辟启东东区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有利条件。
6月15日,日伪军多人;分九路“清剿”我苏中四分区,情况十分严重。抗大九分校奉命突破封锁线,从吕四港附近的三甲镇入海乘船北上。全体师生在船上度过了十多天艰苦的海上生活,淡水吃完,就用海水和着炒面粉充饥。在东台弶港附近登陆后,一直在台北、盐东的海边地区活动。无论在海上,在陆地,他们仍然坚持一面战斗,一面教学,按计划完成了教学任务。
抗大九分校自它的前身苏中大队进驻南通地区,在启东只有短短的不到半年时间。但在启东的这段时间,外部环境安宁,教学秩序稳定,学习成果显著,为抗大九分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为黄海之滨的红色摇篮,谱写了抗大历史的重要篇章。
开国大将、抗大九分校校长粟裕的长子,北京军区原副司令员粟戎生中将参观抗大九分校纪念馆。
抗大九分校离开启东后,辗转于新四军一师苏中的一、二、三、四分区和三师的盐阜区,六师苏南地区,二师淮南地区,四师淮北地区,在极其艰苦残酷的条件下,在激烈复杂的斗争中,一面学习,一面战斗,为革命培训了余名干部,这批干部大多数成为抗战时期的栋梁之才,为取得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胜利乃至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年,已是抗战胜利的前夜,由于斗争形势的需要,抗大九分校的机构和人员转入苏中公学。年4月,苏中公学和雪枫军政大学、华中野战军随营干部学校合并组成华中雪枫大学,仍由粟裕兼任校长,是为现今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
启东籍新四军老战士、抗大九分校电讯队学员、原宁波军分区司令员季凌(右二)在抗大九分校纪念馆回忆当年的学习、战斗历程。
如今位于黄海之滨、历经近百年风雨的四合院已被公布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启东市文广新局对四合院建筑进行了全面的修缮,并将其辟为抗大九分校纪念馆,于年3月11日正式开馆。纪念馆以《抗大九分校历史陈列》,全面展示了抗大九分校艰苦办学、浴血奋战的壮丽画卷。通过宣传抗大九分校的光荣历史、卓越功勋、优良传统,继承弘扬抗大精神,激励后人把革命先烈和抗大先贤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而努力奋斗!
责任编辑:王莉
主办:南通市档案局
协办:三角洲杂志社
张炽康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