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岁月连载19九团找妹妹

一、喂养的“妹妹”

十二天的探亲假过得很快,明天我就要回兵团了。这天晚上,应该到河底下看沙场的爸爸,也推迟了下去的时间。妈妈拿出了一个旧信封,郑重其事地放在我的面前。

看到爸爸、妈妈一脸凝重的表情,当时我真有点惊呆了。我不知道这个信封意味着什么?也第一次听到了这样一个故事。妈妈告诉我:在二弟出生的时候,扬州张丽娟姨娘也生了个女儿。

因为张丽娟姨娘没有奶水,这个女儿就由妈妈代为喂养,时间将近一年。因为我家要迁居苏州,张姨娘又没有抚养能力,后来就把这个女儿送到了育婴堂门外。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和爸爸还一直惦记着这个女孩。妈妈说:“毕竟是吃了我的奶……”我把目光投向爸爸,爸爸也说:“是啊,是啊!那么多年过去了,我们真是很想念她的。”爸妈口径如此一致,这在我们家庭是很不寻常的现象。

最近,爸妈听到张丽娟姨娘带来的口信,知道这个女儿被一位姓汤的人家收养了,并且已经去找过她。现在把这个消息告诉爸妈,并告知这个女儿在扬州也下乡了。下乡的地点,过去是滨海县滨淮农场,也就是现在的江苏生产建设兵团二师九团。

并且张姨娘送来了这只旧信封,信封上有这位女儿的详细地址。妈妈告诉我,这位姑娘现在的名字叫汤桂华。希望我能够与她取得联系,也希望能够再见到她。对于爸妈的这个愿望,我同意尽力去办。只是当时我没有想到,爸妈的这些言辞后面,是否还有未尽之言。

我知道:张姨娘是我表舅高德峰的姨妹,是我表舅母嫡亲的三妹。她与母亲是从小就是一起长大、要好的朋友。她们之间的感情,与亲姐妹一样。长大后,我虽然没有与这位姨娘见过面,按规矩我是要喊她:“三姨娘”的。

我回到连队之后,就着手给汤桂华写了一封信。把爸妈对我讲的话,复述了一遍。想不到,我很快就得到了她的回信。在信中,她称我为“哥哥”。在第二封信中,她给我寄来了一张6×6的方形照片。

我们就这样互通起信来,她向我发出了访问邀请。因为忙,始终未能成行。在这年的海堤抢修、抢筑工程中,是我离九团最近的一次。直到年底的十一月下旬,我才抽出时间,请了三天假,前往桂华所在的滨淮农场——九团,完成爸妈交给的“任务”。

二、九团探桂华

从十一连到桂华所在的九团连队,约有四十几里路。没有交通工具,全部依靠步行。去的时候我走的是中山河大堤,路过前年修堤的人家和我腿肚抽筋的河床。这家的主人,已经不认识我。

只是对送给他家两根毛竹的事,还有些印象。回来的时候我走的是向西海堤,重新回顾一下夏天筑堤的艰难。夏天种下“人定胜天”的草字,已经看不清楚了。但巍然的长堤,确实记录下我们这些兵团战士的坚毅和精神。

看见我的到来,桂华非常开心。虽然是初次相逢,却有一见如故的感觉。或许,这就是同“乳”的原因吧!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晚间住宿,我住在一位扬州的男知青那里。

这位男知青,是连里的卫生员,这年才十九岁。睡到半夜,突然就被喊醒出去了。一直到天快亮时,他才回来。他是去为一位孕妇,接生去了。听说,这还不是他的第一次接生。

在去年的一天,一位难产的孕妇,在突然早产并发现是逆胎,在此生死一线的时候,是他采取适当的措施,保证了母子的平安。因此,他的“接生”本领,在本连和周边连队享有很高的声誉。

怀孕的妇女,只要他在现场,一般都是生产顺利的。我真想不到,一个十九岁的男孩子,面对即将临产的妇女,会有这样的声誉。知青回城之后,但愿他依然能从事妇孕的医疗保健事业。

当时,桂华也无法决定几时到阜宁探望我父母的时间。离开九团回来之后的这天,我写了首“西江月”,寄给了九团的桂华。这首词的题目和内容是,《滨淮与桂华妹重逢》:

同袍痛别琼城[注],兄妹相逢海边。

风雨萧瑟十八载,破镜喜得重圆。

同在兵团戍边,何时彩云归还。

明月浩瀚知心愿,相期岁岁年年。

桂华探亲这件事,一直拖到了年的春节,才算成行。这一年的春节,我们家显得分外喜庆。爸妈也为桂华的到来,准备得格外充分。他们是在迎接着一个女儿的归来,充满着期望。

三、“女儿”回家了

这次的春节,我和二弟都带着自己的未婚妻回家了。为此,爸妈还专门杀了一口自家喂养的猪。这样隆重的过年气氛,这在我们家里,真是“开天辟地”的第一次。

在我们到家的第二天,桂华终于从九团赶来了。也不知她听三姨娘讲的、还是她自己猜的,她居然问了句:“听说我与小二子是双胞胎?”爸妈对她的话,不置可否。有一天,妈妈还为她梳了一次头。

我看到:妈妈在为桂华梳头的时候,向在一旁注视的爸爸摇了摇头。当时我不知道妈妈摇头的意思,但也不好追问。直到后来,还是妈妈主动告诉了我的。

据妈妈讲:当年她喂养桂华的时候,二弟和她头上都长了疖子,并留下了疤痕。如今,二弟的疤痕还在头上。但在为桂华梳头的时候,却没有发现这个疤痕。也就是说,眼前的这个桂华,不是当年她喂养的孩子。

尽管如此,爸妈依然很欢迎桂华的到来。二位老人家觉得:桂华也是从孤儿院出来的孩子。她的身世,一定也充满着令人心酸的往事。自己喂养过的孩子,还不知今在何方呢!

看得出来,爸妈对桂华是疼爱有加的。桂华在我们家里,也渡过了一个欢乐愉快的春节。此后,桂华与一位在盐城的淮安籍青年结了婚。她的家庭生活幸福顺畅,与我们家也保持着联系。

她一直称我为“大哥”。只是,对于她和我爸妈的种种,我依然有许多猜想无法证实。主要而直接原因是:我的三弟乳名叫“双扬”。在此之前,我妈妈是否真生过一对“龙凤”双胞胎?

而且“双扬”的这个名字,是否就是为了纪念这件事。我不得而知。现在,我的爸妈与扬州的“三姨娘”,均已作古。他们把自己真切的挂念和期望,持续到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未能实现。

这件谜一般的故事,过去我只能存在心底、现在只能写在书中。尽力找回来的桂华,却不是我的妹妹。那么,真有另外一个妹妹,她在那里呢?心中的谜团,让我始终无法释怀。人世间的遗憾事情,我遇到的真是太多了。

尤其是时光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之后,政治上的“风暴”愈演愈烈。像我们这样“风雨飘摇”的家庭里,骨肉分离是最有可能的事。我知道:爸妈都是有情有义的人。非到“山穷水尽”的地步,他们是不会遗弃自己骨肉的。

在“三年自然灾害”中,我把二弟从安徽宣城老家带回了苏州。妈妈却问我:“为什么不把你堂弟‘歪尼’,一起带回来?”“歪尼”,是我叔叔的儿子。他艰难中长大成人,因为他的父母后来都饿死了。在妈妈“连身四口”自存不暇的情况下,她能想到的依然是他人。

因为,在我全部的记忆中,在我所有的人生里,在我生命的时时刻刻上,没有一处是平坦的,没有一时是顺利的。我只能在长满荆棘的人世间,艰难前行。我无处抱怨,无暇抱怨,为了生存,我必须心无旁骛地向前走。

下篇:黄海岁月(连载20)“看青”的故事

上篇:黄海岁月(18)认“亲”找“后门”

赞赏

长按







































北京有哪些白癜风专科医院
天津市治疗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jt/176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