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既安辰光
五十年前,几位苏州“女娃”来到黄海之滨,黄海农场,被一个庞大的机器吸引,正好场部有人来拍照,好奇兴奋地爬上去留影,暂时忘记了远离家乡的忧愁。这台机器就叫“康拜因”——当时最先进的联合收割机。接着“三夏”大忙到了,她们和来自城里的兄弟姐妹们一个个都晒黑了脸,磨破了肩膀……一干就是十个春秋。
四十年后,当年在这块土地上洒下汗水、埋下青春的人又回来了。
年6月14日,苏州市知青文化研究会部分黄海农场老知青这次胸前挂着“参观采访”的牌牌来到当年劳动的大田。苏州电视台、苏州日报等记者也跟来采访。
一个壮观的梦幻般的“夏收”场面,让老知青们看得兴奋不已,他们抢拍着一个个真正现代化的农作场景,要把这些“收获”并包含欣慰的心情一同带回家,分享给战友们。
变了!巨变了!
当年收麦,农场虽然具备了当时最先进的机械化设备,但是还需要很多人工辅助。有知青记得,他们在战三夏时都干过跟“康拜因”的活。有时联合收割机后的集草箱被卡,就要一个人上去踩,然后人就连同一个小山似的草垛一起翻滚下来,当人从里面钻出来时,就成一个活草人了。
40年前的黄海农场,15万亩田,要2万人战三夏,而现在只需要人。收麦的康拜因已淘汰,正在麦浪中劈波斩浪的是中德植物作业机械试验园的收割机。知青们现在看到的七米宽的收割机它叫“科乐收”。它再也不需要人工踩麦垛了,脱粒后的麦草被粉碎后直接铺在大田当肥料,在收完麦子后,翻地放水,黄海农场的万亩麦田即刻变成水稻田。
在麦田的边上已经有插秧机在工作,在夏收的同时,夏种也已轰轰烈烈地开始。(上图插秧机和工厂化秧田)
当年我们在晒场上翻晒小麦的场面也不见了,从收割机运出的小麦很快被送到一个庞大的烘干设备中,然后进仓储备。
看完收麦,知青们被农场工作人员带进了一个年产3.5亿元的黄海农场米业加工基地,还参观了建在黄海公园边的近套居民房的新区。老知青们走进了新时代的黄海农场。
老照片提供二言等
辰光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