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一座环湾港城的前世今生上篇

白癜风都有什么症状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211/4577569.html

■年代的青岛小港。

■近代时期的青岛沿海。青岛从哪里来,青岛是怎样发展起来的,青岛的未来将走向哪里?人们常说,这是一座年才有的城市,真的是这样吗?今天,我们用历史事实,重新剖析一下我们这个城市的源头,探讨一下我们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以及那个特别令人期待的未来。城市因港而生胶州湾的形成,对于动辄数千万年计的地质变化而言,真的非常年轻。如果对于青岛历史进行断代,第一个标志点可以是胶州湾在年前的稳定形成。在此之前,无论是年前的即墨区金口的北阡文化,还是胶州市的三里河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或是平度东岳文化和莱西肖家庄的遗迹发现,那都是存在于黄河文化的边缘,与东夷的海洋渔猎文化交融过程中形成的滨海农(渔)文化。比如我们的先民的氏族名称——东夷“莱”人,其莱字的古意是“种麦子的人”。但是到年前的某一刻,整个青岛区域的生存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切传统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如果用当今的词汇来讲,应被称为青岛历史上第一次“新旧动能转换”。因为海水的浸渍,沿海出现了大量盐碱地,不适合种庄稼;又因为气候变暖,从北部流淌过来的不稳定的河流,使青岛的自给自足的经济难以为继。再加上大珠山和崂山等山脉的阻隔,更是无法形成良好的种植环境。所以,当地种麦子的莱人,不得不形成两种选择:要么向北、向西向东迁移到平原之中,要么选择另外的生活方式。一部分青岛原住民,特别是被两座大山(崂山和珠山)阻挡的原住民,并不像中原文化一样选择“愚公移山”的方式,而是选择了改变自己的生存技能的方式,依照自然环境重新定位并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第一,他们把盐碱地变成了盐场。种不出庄稼,那就晒盐;第二,土地因为海水浸渍变得僵硬,需要用坚硬之物进行翻动,一般的选择是开山辟野寻找新的适合的土地。这里的居民却在研究用什么可以造出坚硬之物。他们通过不断地寻找和实验,通过发明冶炼技术,创造出了一种坚硬的劳动工具,被中原的华夏族命名为“銕”。这个字音、意均通“铁”,就是今天的“铁”。是的,莱人最先发明了冶铁之术。莱人的土地上出土的铁器和青铜器,其冶炼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东方发明的冶铁技术,被华夏族所采用使中华文明进入了铁器时代。随着铁器的出现,是劳动工具的革命性飞跃。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年前的新旧动能转换。还是那块土地,庄稼不能种的,就去“腾笼换鸟”从麦田变成盐田;土地难以耕种,就“自主研发”加入科技动能,用“銕(铁)”这种“黑科技”给旧有产能带来“新生命”。因为已经把粮食生产居于相对次要地位,而盐本身不能食用,是属于可以交易的物品;青岛地区又因为被大珠山、大泽山、崂山等环状山地阻隔,没有良好的运输条件,我们的祖先莱人,不得不去选择一个全新的方式——建港出海,从海洋中获得生路。现在从西海岸到即墨金口的广泛的湾口、滩涂、码头,在-年前,曾经被起过多个名字,幼海、少海、淮子口、琅琊等。这其中,以琅琊最为著名。也因为琅琊古港的重要,所以这座港口这座城也就变成了兵家必争之地。公元前年,发生在琅琊的齐吴黄海海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场海上战争。这场海战,事实上也是中原华夏民族在与东夷民族融合之后,与东南百越民族的一场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决战。齐国依托琅琊港口的优势,以逸待劳,又训练本地渔民参与防守,一举将企图兼并齐国,继而称霸中原的吴王夫差赶回了吴越之地。齐国为了能够有效防御南方渔猎民族,从琅琊向西修建了一条防御工事,就是今天的齐长城。有趣的是,这条长城是中国唯一的一条“抵御南方”的长城。今天,在青岛的西海岸还有齐长城的遗迹。虽然齐吴海战夫差败退,琅琊港的声誉却启发了正在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因为这场战争,齐、吴两国国力大减,越王勾践趁乱偷袭,以迁都北上寻找更繁华之地为目标,破釜沉舟,带着部队、百姓北上琅琊。这场以“迁都”为目的的军事行动发生在公元前年,所走的路线大部分是海路。在北上迁都之时,“死士八千人,戈船三百艘”。定都琅琊,这也是青岛历史上唯一一次成为地方政权的首都。越王勾践带来了大量越国人口,与本地齐国琅琊人形成了深度融合,使江浙地区文化与齐鲁文化进行了一次深度民族融合。越王勾践在定都琅琊后,曾告诫其子太子兴说:“从穷越之地发展到跨江涉淮的这份霸业,一定要慎之又慎得守住。”自越王勾践至越王于亲,经历八主,皆称霸,历二百二十四年。但后因大时代所迫,退回江浙,也带回江浙大量齐鲁文化基因。事实上,青岛的这个琅琊港,在中华民族的民族大融合中,是以“中国最初的航海中心”的形式屹立于西太平洋。而到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也“锦上添花”地三次东巡琅琊,并“徙黔首三万户于琅琊台下”。“黔首”是指除了奴隶、刑徒之外的自由民。秦始皇通过中央集权的力量,解决了琅琊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劳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又为琅琊港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经过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使琅琊港一举成为当时这个本只是“齐东境上邑”的港口,一跃变成当时的经济发达、文化交融的沿海大都会。当时有一个数据,战国时期天下最大的都城是“摩肩接踵”、“挥汗如雨”的齐国临淄,有七万户,而秦始皇直接移民三万户“自由民”至琅琊,并免除这些自由民十二年的徭役。这对于徭役负担极重的秦朝,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移民政策。当时一户一般不少于五人,也就是说至少有十五万移民进入琅琊。再加上本地居民,人数应不少于二十万人。这些“自由民”用三个月的时间,修筑起了琅琊台。青岛这座城市,在酝酿萌芽阶段,用四个字形容,可谓“因港而生”。城市更是因港而兴在公元70年时,发生了一场青岛地区有记载的历史上最大的地震。这场地震造成了青岛大量人口损失,一度成为不毛之地。在这地震之后,青岛这块区域,从最初的繁华,变成了一块对华夏正史而言并不引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gj/13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