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抖音运营求职招聘QQ群 http://www.trends-love.com/shangye/16282.html青岛渔业的三个“1号工程”从“深蓝1号”“蓝钻1号”到“国信1号”,青岛以深远海养殖装备为支撑,加快引领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耕海牧渔的进程中,从来不乏入局者。但那些“历史性成就”,永远属于早有准备、攻坚克难的那群人。年,我国首个深远海大型渔业养殖装备“深蓝1号”网箱建成交付;年,我国首座深远海大型管桩养殖围栏“蓝钻1号”建成投用;年,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交付运营……近年来,以青岛科学家和企业家为代表,一批领域先驱牢牢把握我国海水养殖从近岸走向深远海的发展趋势,研发出3个在渔业领域具有“1号工程”意义的大国重器,领航我国深远海养殖,就是范例。从0到1,彰显的是敢为人先,创新突破。从1到,则说明技术成熟,值得推广。当前,“蓝钻2号”养殖围栏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深蓝2号”网箱完工在即,预计年初投用;“国信2号”“国信3号”养殖工船今年已开工建设,预计年建成。在3个渔业“1号工程”的基础上,青岛正围绕深远海养殖装备进一步布局。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过去60余年里,青岛依托雄厚的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我国藻、虾、贝、鱼、参五次海水养殖浪潮的发源地;如今迈上新征程,青岛继往开来,以深远海养殖装备为支撑,加快引领我国以深远海养殖为代表的第六次海水养殖浪潮兴起。全球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国信1号”打造出首座“深海渔场”在离青岛多海里的黄海中部海域,有一片与山东省面积相当的水团——黄海冷水团。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董双林在年提出了利用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的计划,并于年正式牵头启动“黄海冷水团养殖三文鱼项目”。深海养鱼,装备先行。当时,我国深水养殖的主要装备是重力式抗风浪网箱,但这种由塑料材质制成、依靠重力悬浮在海上的网箱,高度一般不超过10米,无法深入到黄海冷水团。因此,研发加深重力式网箱成为董双林的首选。年,董双林带领团队利用研发的40米深重力式网箱在黄海冷水团试养三文鱼,证明了三文鱼夏季可在黄海冷水团生活、生长。“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养殖吸引了鲨鱼,网箱中养殖的三文鱼因周围游弋的鲨鱼将网衣撕破而散佚。”加深重力式网箱的路走不通,董双林团队开始转换思路。同年,他们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简称“渔机所”)、日照市万泽丰渔业有限公司研制出我国首艘养殖工船“鲁岚渔”号(排水量吨),利用该船证明了夏季抽取黄海冷水团35米下的凉水可在养殖工船中养成三文鱼,“但一算账,养殖成本太高,产品不具有市场竞争力。”困难重重之际,年,由挪威萨玛尔集团设计研发、中船重工武船集团建造的全球首座半潜式深海渔业养殖装备“OceanFarm1”(海洋渔场1号)在青岛建成交付。“海洋渔场1号”属于桁架类网箱,由金属杆件通过焊接、铆接或螺栓连接而成,相较于重力式网箱,不仅更加安全可靠,而且抗风浪能力更强。该装备的建成,给予我国深远海养殖装备研制以重要启迪,为我国研制桁架类网箱积累了工程经验。年,由董双林团队牵头,通过联合湖北海洋工程装备研究院等开展产学研合作,突破了沉浮控制、鲨鱼防护、鱼鳔补气等多项核心技术,在青岛建成了“深蓝1号”桁架网箱。这是我国首个深远海大型渔业养殖装备,也是全球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养殖装备,可同时养殖30万尾三文鱼,并根据海水温度控制网箱升降,使养殖鱼群生活在适宜的海水层。一年后,“深蓝1号”就被安置在黄海冷水团。它的投用,开创了全球暖温带海域大规模养殖三文鱼的先河,被誉为我国首座“深海渔场”。基于先行先试基础,青岛于年获批建设全国首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加快以深远海大型养殖装备为载体,加大黄海冷水团养殖开发力度,为国家探索深远海养殖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年,“深蓝1号”首次进行规模化收鱼,实现了我国在暖温带海域养殖鲑鳟冷水鱼类的世界性突破。收鱼之际,看着一条条大西洋鲑鱼顺着吸鱼泵管道从网箱跃上工船,董双林不禁双眼湿润。也是在年,山东海洋集团入局,全面负责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开发建设。山东海洋集团董事长姜国栋深知,我国近海养殖密度过大、病害频发和环境恶化等问题已经日益突出,成为制约渔业发展的瓶颈,深远海养殖是大势所趋。、年,“深蓝1号”又进行了两次规模化收鱼,验证了三文鱼在中国全周期养殖的可行性。其间,山东海洋集团联合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开展三文鱼苗种繁育、病害防控、冷藏加工等全产业链布局,同时,为扩大生产规模,设计建造了更大更先进的“深蓝2号”,预计明年初投用。按照计划,未来还将建造更多深蓝系列网箱,打造深远海养殖产业集群。新型渔业装备拓展了我国海水养殖的边界,面对广阔、待开发的深远海,我们不再“望洋兴叹”。围绕黄海冷水团,发力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追梦人的脚步从未停歇。因地制宜建“远海围栏”“海洋渔场1号”“深蓝1号”建成投用后,引发了我国桁架类网箱建造热潮,目前我国四大海区大型深远海桁架类网箱已有40余个。当我国科学家、企业家着力建造桁架类网箱时,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简称“黄海所”)研究员关长涛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