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水师输掉黄海海战的三个细节

小书虫说:

年前的9月17日,黄海海战爆发。

北洋水师在此战中遭受重创。

这一事件至今都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话题:

为什么曾号称“东亚第一”的北洋舰队,会有如此惨败?

?海战中,北洋水师舰队摆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阵型为何还是会输?

日舰的火药暗藏怎样的杀机,为何这种火药世界没人敢用?它给定远舰带来了怎样的危机?

?致远舰为什么去冲撞吉野?有怎样相同的战术目的?

北洋水师的战舰为什么航速这么慢?为何说战败有一半是因为人祸?

?中日两国的巡洋舰为何是堂兄弟?在你追我赶的军备竞赛中我们是怎么被时代抛弃的?

户部禁购军火令和党争,深究起来,为什么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问题?

常年撰写与中日问题有关作品的作家萨苏,近日以这些问题为视角,推出了新书《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对此一一做出了解答。而很多问题的答案,虽未必令人瞠目结舌,但重新被发现的细节,却值得我们一再深思。

北洋水师舰队摆出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阵型为何还是会输?

建军的指导思想差了一场战争的距离

实战中,北洋水师摆出的是一个凸出的新月形横队,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而且颇为凶悍的进攻阵型,冲在最前面的正是旗舰定远号!

实战中,发现日舰后,北洋水师打得十分积极,前出十海里出击,一开始就摆出了一个十分霸道的进攻阵型。提督丁汝昌将北洋水师的十艘战舰编成了五个小队,组成一个如同箭头的阵容,意图将日军舰队斩成一段段吞吃殆尽。这种阵型是当时世界海军最先进的阵型——夹缝雁行阵。根据利萨海战的经验,中国舰队排成横队,利用舰首的大口径火炮,试图从多个点上冲断敌舰队列,破坏其阵型,试图各个击破。

而日军使用的是状如一字长蛇的单纵阵,试图包围北洋水师前后夹击。实战证明这个阵型成功了。但他们采用这样的阵型是偶然的吗?

最新的考古发现破解了这个世纪之谜。年,在日本海军兵学校中,有一张和大东沟海战几乎相同的两军对阵图型,已经出现在日本海军军官面前。

难道是北洋舰队中出了奸细?

并非如此,这要追溯到中日两舰队建军的指导思想。

中日两海军的教父都出自英国海军。北洋舰队的总教习琅威理是一名严格到几乎残酷的海军军官。他要求中国海军军官必须掌握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战术,而中国海军军官们也的确圆满地完成了他的要求——突出进攻精神的横队阵型,便是当时海军最先进的作战队形。在甲午海战前的最后一次大海战利萨之战中,奥地利海军就是用这个队形突入意大利海军的横队中,将其斩断后打垮的。

而日本海军兵学校的总教习英格尔斯上校却是英国海军中的另类。他认为世界最先进的战术必然是敌军将在下一场战争中使用的,故此教给日本海军的信条是——了解世界最先进的军事战术,然后针对它找出破解的方法!

利用高机动性能的军舰,加上密集的舷侧火力,专门对付上一代的横队阵型。利用日本舰队速度快,速射炮多的优势,避免与中国舰队近距离接触,以一字长蛇阵破解夹缝雁行阵,便是他找到的答案。实战中,日本舰队在前进中还特意向外摆动了一下,拉开与中国军舰的距离,避免遭到冲断。

一方追求的是世界最先进,一方追求的是打垮世界最先进,两军建军的指导思想不同,在大东沟海战中造成了不同的结果。

为什么在使用重炮、命中率比日本人高的情况下,反而损失更重?

爆炸威力不够、火药落后、火炮射速慢

年,日本海军新列装了一种神秘的炮弹装药,那就是苦味酸炸药。这种炸药虽然威力强大,却极不安全,遇到金属就会爆炸。当时世界各国均没有投入使用,中国虽然也接触过这种火药,但最终也因安全性问题而放弃使用,故此仍然使用黑色火药。

日本海军却通过反复试验,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终于通过在炮弹内膛刷漆解决了这个技术问题。苦味酸炸药的猛度甚至超过TNT炸药,TNT炸药的猛度为8~13,苦味酸在左右,可见其差距。而黑火药更是难以望其项背。双方弹药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在甲午海战中,至少部分日军炮弹使用了这种装药。这是日军的最高机密,一直鲜为人知。在十年后,由年苦味酸炸药改进而成的下濑火药再次成为日本海军的杀手锏,辅助其在对马海战中战胜了依然在使用黑火药的沙俄波罗的海舰队。

战前曾有人认为日军火炮射速快,但我军的重炮威力大。但实战中,我们命中的炮弹虽大,爆炸的威力却还不如日军的小炮弹。威力太弱的炮弹打不沉敌舰,海战中日军遭到的较大损失,竟然都是自己的弹药被击中殉爆后发生的。

这似乎显示出技术差距是大东沟海战决定性的因素。北洋水师要面对的不仅仅是火药上的差距,火炮的射速同样存在着大问题。

海战中,在战场上坚持到底的中国军舰无一不是中弹百发以上。舰身上密密麻麻的弹着点显示了日军另一个优势——相比于每一次击中日舰都可以找到记录的北洋水师,日军炮弹的射速令人惊异。原来,日军不仅火药威力大,其火炮也比清军先进得多。日军在甲午海战中使用的主要火炮是速射炮,也就是带有反后坐装置的管退炮。北洋水师使用的几乎都是老式架退炮,英国海军年鉴推测日军大中口径炮射速是北洋水师的六倍。从实际消耗的弹药来看,这个差距还是保守说法。

而且,这样的情况下北洋水师的炮弹还不够。

在日本冈山的镇远铁锚下方安放着一枚锈迹斑斑的炮弹,这是北洋水师平远号在世界的最后遗物。这枚炮弹来自黄海海战中的日本战舰西京丸,西京丸在海战中是日本海军部长桦山资纪的座舰,平远曾准确击中西京丸的船腹,但炮弹并没有爆炸……

这是一枚中国自制的大口径炮弹,遍布砂眼。经过检查,它根本不是为了在军舰上使用制造的,而是炮台上使用的一发老式前膛炮炮弹。

北洋水师在战前已经多年没有从国外购入炮弹了,而本国的工业尚很难生产合格的大口径开花弹,因此炮弹十分紧缺。平远舰的毫米主炮竟然只有二十余发炮弹,故此兵工人员将这枚炮台上用的老式炮弹进行改造,使其能够从后膛装填,在舰上使用。至于这样已经老得长胡子的炮弹能不能响,恐怕老天爷都不知道。

这样命中未爆的炮弹,日本奈良的冰室神社还保留着一发,那干脆是一枚实心的教练弹。

这两发未爆的炮弹,仿佛让我们看到一百二十年前的黄海战场,硝烟弥漫,几乎用尽弹药的中国海军并不乏勇气。他们把所有能使用的武器,包括这样的老式炮弹,甚至实心教练弹都射向了敌人……

战后,英国《布雷盖海军年鉴》统计,北洋水师炮弹的命中率高于对手,倘使弹药充足,黄海大战是否会有不同的结果?

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虽然作战英勇,而且完成了掩护陆军登陆的任务,但损失太大。幸存各舰各自带伤,一时无法继续战斗。从此,黄海的制海权被日军取得。中国海军已无力阻止日军运兵到中国海岸登陆作战,甲午战争的主动权尽落入日军之手。中国海军在大东沟海战中的失利,是甲午战争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战斗进入我国国境之内。而从战场之内来看,此战失败的原因在于舰艇、火炮、炮弹、阵型、弹药储备多方面的落后。这种情况下,仅仅依靠官兵的勇敢不怕死,是打不赢一场近代战争的。

我们忍不住要问,堂堂中国,开始自强的起步并不比日本晚,怎么就落到军舰也不如人,炮也不如人的地步?

号称亚洲第一的舰队为何被时代和技术远抛?

海战前六个月李鸿章求购新武器,光绪只是说“知道”

年,北洋水师停止购入军舰。年,甚至由户部出面,以财政紧张为由,发布了禁购军火令,停止购进弹药和火炮。在中日双方矛盾日益激化,战争危机深重的情况下,清廷却似乎理所当然地停止了北洋水师的建设。其原因冠冕堂皇——舰队已经建成了,还花那么多钱干什么?

禁购军火令,首先是党争的产物。

提出禁令的人是李鸿章的政敌,掌管户部的翁同龢。凡是敌人支持的,我们便要反对。洋务派和“清流派”的斗争构成了清末官场的政治生态,朝堂上的派系之争宿命地影响了一支舰队乃至整个国家的命运。但官员等不以为非,因为在有些中国人眼里,内斗总比对抗外敌更加重要……令我们纠结的是,今天依靠传统的观念,内斗的双方很难被分清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在甲午战争中,坐视北洋水师覆灭,按兵不救却忙于弹劾的清流巨头、山东巡抚李秉衡,在这场战争中有着重要的负面责任,但他又是庚子事变中以身殉国的英雄。

我们能把战争的失利单纯归结为官僚和统治者的昏聩吗?

党争是一个问题,更要命的是见识。

李鸿章于年开始规划北洋舰队,最初的想法主要停留在“固守海疆”的层面。然而随着日本的强盛,日本的数次挑衅使李鸿章对北洋舰队的定位也有所转变。但现代海军是一个需要大量长期投入的军种,国家需要看到这种投入的回报。当时朝野上下并没有真正意识到海军的真正价值所在,建设海军的目标仅仅是海防。一旦海上风平浪静,对海军的投资便戛然而止。

从慈禧到光绪,没有一个清廷的掌门人知道,直到今天,海军一艘军舰维持使用的支出,仍然要比购买的费用高得多。海防,是一个需要持续投资的工程。

历史面对甲午真正的无奈,恐怕并非官僚系统内部的权力倾轧,而是帝国官僚系统对于领海主权的长期漠视。如果说李鸿章已经有了些海权思想的启蒙,在其他官僚乃至统治者的眼中则还存在着“海上辽远,我泱泱大国,无海亦可自足”的荒唐观念。在这种观念的驱使下,晚清的行政序列长期忽视海洋权利的维护和发展,造成了北洋水师孤掌难鸣的尴尬局面。

在甲午战争几个世纪前,为了抗击倭寇,戚继光曾在海边修了六十多个堡垒。中国的第一支海军,就守在城墙的后面。北洋水师建成后,虽然中国有了强大的舰队,军队建设的目标和理念却并没有不同。

 

然而,作为岛国的日本,却更能明白海洋的危险和机遇。

或许真正的悲哀在于,在中国,海洋意识的淡漠并不仅仅存在于统治者,而是全民性的。在中国近代史上,我们几乎看不到明确的关于领海主权及海洋权利的内容,对之所付出的努力则更是乏善可陈。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晚清帝国面向世界的开放,更抑制了中华民族走向海洋的渴望。

忽视海洋,便输在海洋。

无论如何,火炮没有买,炮弹也没有增加。痛失机会就是把胜利的钥匙交到了对手手中,战术技术落后直接造成了北洋水师的失败。追究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似乎很重要,但是战况的发展只会恶化下去。

年3月31日,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小心翼翼地向光绪皇帝递上了一封奏折,主题是北洋海军想购买一批速射炮,来增强舰队实力。这是户部年下达海军军火禁购令后,李鸿章第一次正式向这一禁令提出挑战。最终这样一份打了很多折扣的装备更新报告,上递后仍然没有唤起重视,得到的只不过是光绪帝“该衙门知道”这个不痛不痒的批示,从此石沉大海。而这时,中日甲午战争的硝烟,已经出现在海平面上,宛如海啸来临时的白色波涛。

日军在大东沟海战中可算充分利用了我们的错误。

——节选自《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

《血火考场:甲午原来如此》

作者:萨苏

出版: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年9月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北京市中科医院好不好
北京最好的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qc/40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