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运营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liangssw.com/shishang/13282.html
丁汝昌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史上比较出名,了解他的人都清楚,他是在甲午战争中弹尽粮绝没有援军的前提下,拒绝投降日本而吞毒为国捐躯,这是写在历史书中的褒奖。
在历史记载中,鲜有提起的是丁汝昌殉国后,没有得到应有的抚恤,反而沦为罪臣,死后17年都不能下葬,家人更是被流放。
其实当时清政府面临的情形要比历史记载的要复杂许多。
对于丁汝昌最普遍的说法就是他出身低微,家境贫寒,父母双亡,最开始跟随贫困人家的大流,加入了太平军起义。后来兵败投降朝廷,又加入了当时赫赫有名的湘军,摇身一变成为清军将领。这种无异于“背叛”的行为,也是丁汝昌身上的“污点”之一。
加入清军并没有影响到丁汝昌的发展,虽然一开始不被曾国荃重用,但却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很快他被招入李鸿章的阵营中,成为了李鸿章嫡系中的嫡系。
所谓良禽择木而栖,历史上能征善战、英勇无比的常胜将军韩信也曾弃楚投汉。依照丁汝昌的出身,入太平军是他当时最优的选择,而初期的太平军的确是民之所向,但到了后期渐渐就变了性质,太平军不再为了太平而战,将领都过着糜烂的生活,如此情形,丁汝昌长期呆下去没有益处。
清末时期,统治者终于意识到海防的重要性,日本侵略的步伐更是让清朝非常警惕,准备在国内建设一整套海防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建立北洋海军。这件事正好由李鸿章负责,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做好这件事对于清朝来说困难重重,筹备军队首先带军之将就是重中之重,一向轻视海防的清王朝又哪里有精通海军事宜的将领呢。
有人给李鸿章了一个主意,统领可以任命一个军事和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没有海事经验问题不大,在下面设置多名海军相关专业出身的新人来辅佐即可,这样是能够想到的最周全也是最稳妥的办法。
李鸿章率先想到了丁汝昌,丁汝昌陆军出身,作战经验丰富,是当过总兵的人,正是当时最合适的人选。丁汝昌的上位,让很多人有了意见,质疑丁汝昌一无海军专业知识,又无海军实战经验,是李鸿章为了稳固自己在海防的权力,而偏心将自己的嫡系提拔上位。
实则不然,海军提督这一职位对清朝的发展走向来说太重要了,李鸿章敢大意吗?李鸿章最重视的就是海防,曾经为了海防塞防的重要性还和左宗棠吵了一架。他丝毫不敢大意,必须要选拔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才能放心地将此重任交付出去。
最后,丁汝昌奉命担任北洋海军提督,在他之下有数名福州船政学堂精心培育的海军人才,比如刘步蟾、林永升和邓世昌等等。后来这批人也都在北洋海军中发光发亮,成为中流砥柱。
在甲午战争开战之初,双方的目的就大不相同。李鸿章是想力保舰队,将损失降到最低,毕竟北洋水师建立起来又耗经费又耗精力,清朝也没有这个底气,能在北洋水师覆灭后再建一个起来。而日方的目的就很简单,就是要摧毁清方舰队,使清政府彻底成为一个没有牙齿的老虎。
黄海战争中,北洋海军输在战术之上,但是问题其实并不大。因为虽然损失了五只战舰,但那都是陈旧老舰了,主力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观日方,被重创的军舰都是主力。这样对比,北洋这边是占着优势的。
丁汝昌身上最大的争议当属死守威海卫,这事的有关说法也是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李鸿章亲自下的令,北洋水师不能毁于一旦,要求力保舰队完整。丁汝昌身为李鸿章的嫡系,自然不敢违抗也不会去违抗。另一种说法是李鸿章几次三番让丁汝昌趁机出海,丁汝昌为了保全舰队不敢与日军对敌而选择死守威海卫。
根据梁启超为李鸿章所书之传记,第一种说法可能性更大。
其实当时丁汝昌已经身处死局之中,朝廷对其一直不满,回去是死,死守也是死,横竖都是死。而敲响丁汝昌丧钟的则是日军的一封劝降信,书中详细论述了清军已无战胜可能性,如果再打下去,不仅北洋军队会全军覆没,连百姓也会跟着遭殃。在此重压之下,丁汝昌宁死不降,选择服食鸦片吞毒殉国,换一方百姓平安,不再受战火侵扰。
丁汝昌死后,手下军官牛昶冒出丁汝昌,以他的名义与日军签订了《威海降约》,至此,清政府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朝廷将责任全部归于丁汝昌身上,不但将其家产全部充公,而且不准丁汝昌遗体下葬,将其棺椁用铁链束缚着,家人全部流放。
直到在溥仪登位后,在萨镇冰和载洵等多名大臣要求下,清政府为丁汝昌平反,才让丁汝昌昭雪。两年后,丁汝昌才终于被安葬,距离他以身殉国已经过了十七年之久。甲午战败追根溯源还是因为清朝太过腐朽,而且目光短视,对海军的发展没有足够的重视。统治者却迁怒于丁汝昌,实在是令人唏嘘。
参考资料:《清史稿》、《甲午战争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