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老8路rdquo公交车

今天中午参加朋友儿子结婚喜宴,同座是一位老公交,16岁到安定门外汽修一场学徒维修工,18岁时选调学习开公交车,在“老8路”开了二十多年公交车。

他说,解放前北京叫北平,在日本占领北平时公交车线路由1条发展成16条。1路车是环行线路,东起东四,经灯市口、东安市场、王府井、前门、西四、北池子、东华门返回东四。年5月,北平公共汽车行业增设了以大道奇为主的高级旅游车,开设最远线路东华门到香山,并在车内配备了女导游员。

说起“老8路”,他透露一个秘闻,北平时期的16条公交线路中没有8路,因为日本人害怕“老8路”。

解放后开通的“老8路”公交线路,是当时北京城最长的南北交通线路,从北郊黄寺到南城光明楼,后来缩短到东单到光明楼,然后又改为地安门到光明楼。八十年代改为地安门到北京游乐园。

现在,“老8路”是环形线路,由北京游乐园至北京游乐园,中间站是前门。停靠站是:北京游乐园、龙潭湖、光明楼、北京体育馆、幸福大街、培新街、安化楼、白桥大街、东花市大街、小市口、羊市口、崇文门西、正义路、前门东、天安门广场东、正义路南口、崇文门西、羊市口、小市口、东花市大街、白桥大街、安化楼、培新街、幸福大街、北京体育馆、光明楼、龙潭湖和北京游乐园。

“老8路”再生

上世纪70年代出产曾做过周总理的灵车多年后被幸运保留公交迷将其修复,这辆退役老公交车40岁获“重生”。

这辆老车是上世纪70年代出产的B型客车。该型客车作为北京公交的主力,经历了70年代众多的历史事件。其中同类型的一辆车年作为周总理的灵车,该型客车的形象被世人所熟悉。

、年,很多北京市的考生是乘坐它们才奔向了改变人生的考场。而这种勾起几代人回忆的公交车直到90年代才逐步被替换。

按照常规,退役的公交车就被拆毁了。但由于某种原因,这辆老车被幸运地保留下来。但其并不是“养尊处优”地呆在博物馆里,而是沦落为修车厂的零件库房。

据参与修复工作的公交迷小吴介绍,他们在年发现这辆车时,它就停在海淀四季青附近一家修理厂外的小树林里。

全车锈迹斑斑,许多零件也不知去向。“被风吹雨打了那么多年,也没有保养,看着就心疼啊!”小吴说。

这种BKB型公交车由原北京客车装配公司四厂研发,于年定型投产。长8.65米,宽2.5米,高3.05米。最高速度70km/h,核定载员81人。

收购

一波三折公交迷为老车找新主

虽然这辆老车破损严重,但发动机等核心部件“原封未动”。这让修复有了可能行。然而,在收购的时候却遇到了麻烦。完整参与收购环节的公交迷老田告诉记者:“把它救回来,太不容易了。”

年,老田发现了这辆破旧不堪的“宝贝”。本想以两三千元的废铁价格把这辆车收下,却没想到修理厂的老板是个识货之人,开价几十万元。这对于工薪阶层的老田来说是个天文数字。

但本着不能让老车“回炉”的宗旨,老田不断联系需要旧车的道具公司,但也都被天价吓跑。一个偶然的机会,老田联系到了老爷车博物馆的雒馆长,希望他能够回收这辆车。

起初,人家也不愿意出手。老田便带着资料亲自跑到怀柔登门拜访。三四次碰面后,雒馆长终于同意收购这辆老车。而车主也最终被老田的韧劲儿所打动,按老田的报价几万元转让。

眼看老车有了安家之所,老雒的资金又出了问题。而这一拖又是半年。直到年11月26日老车才被拖进了修理厂。“这件事就像坐跷跷板,上上下下的。”老田说。

修复

亲自动手公交迷让它重获新生

老田告诉记者,参与修复老车的人员几乎都是北京公交论坛的公交迷。其中有公交职工,有在校生,也有公司白领。而这辆老车是他们自己动手修复的第一辆车。

根据车辆铭牌,这辆被修复的老车于年9月出厂,还有4个月就满40岁了。每一名参与修复的人都把这辆车当做宝贝。

花费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寻找了大量的资料和配件。大到车身蒙皮,小到儿童限高标志都严格按照当年的状态一一复原。同时,在专业修车师傅的配合下,这辆老车的动力系统也被修复。

如果说修复细节是为老车“整容”,那么点火着车才真正让老车活了过来。经过两个多月的修复,5月12日上午,老车被拖到了试车场。灌注了油料和清水后,沉寂了许久的发动机终于发出了令人兴奋的轰鸣。

而试驾结束后,做了4年公交人的小郭告诉记者:“这辆车不先进,操控远比现在的公交车费力。但它是一个时代的印记,是北京人的记忆。今天看到它重新上路像是旧友大病初愈一样。无法用简单的高兴二字来表达。”

据了解,经过修复的这辆公交车将被收藏在老爷车博物馆内,向世人展出。此外,还有两辆与它身世类似的退役公交车将要被修复,其中的57型公交车是我国自行生产的第一代公交车。

“老8路”娘家

现在在右安门桥头的东北角,竖立着一个高层塔楼小区叫“万博苑”。年以前,这里北京汽车修理四厂旧址,它是“中国客车生产的摇篮”,是右安门地区的明星和骄傲。

“北京汽车修理公司四厂”叫修理厂却从不修汽车,这家名不副实的工厂在中国客车史上举足轻重,被全国客车制造业尊称为“老大哥厂”。

汽修四厂门脸儿不大,几十年偏处五路公共汽车站一隅,没进去过的人不知道它的“膛”到底有多大。年唐山大地震,一夜之间,右安门一带居民搭的地震棚到处都是。汽修四厂创意独到,用它们生产的大客车当作工人们的临时地震棚。那天,一辆辆大客车从这里逶迤而出,整整走了一个下午,然后一辆辆紧靠着停放在右安门护城河北岸,一下子从右安门桥头排到了现在大观园的位置。这一下震动了右安门一带的老百姓,呦,感情这小门脸儿里面藏着这么多大家伙!

半个世纪前的年,“上海友福汽车车身制造厂”的99名技工为了支援北京的公交建设举家北上,在右安门桥头东北角这块荒僻的地方建起了“北京市无轨电车制配厂”(后来更名为“汽车修理公司四厂”),他们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激励下,硬是手工打造出了中国第一部“京一型”国产无轨电车。“一”象征着开元伊始、万象更新,也预示着北京公交车辆生产的开端。

年12月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日子,第一辆中国造的公共汽车(俗称“五七型”)在右安门汽修四厂试制成功。“五七型”一经问世就成为北京公共交通的经典车型,从年至上世纪80年代,“五七型”成为北京市公共交通的“功勋车”。其覆盖了北京市公交路线的80%以上。下图是至今保存的北京市最早的“五七型”公共汽车。

年,北京市客车总厂成立,北京的客车生产向集约化、规模化迈进了新的一步。同年,北京BK型大客车(俗称为“大一路”),昂然驶上长安街头,它在坦阔的长安街上昂然行驶的雄姿曾深深地印在不少北京人的脑海中。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北京市的公共汽车开始从追求“大马力、大容量、大开门”的三大情结进入“低地板、低污染、低消耗”的“三低”境界。从第一辆国产“五七型”公共汽车到如今令人眼花缭乱的款款时尚大客车,50年间,汽修四厂的几代工人们在右安门桥畔造出了数以万计的公共汽车,它们源源不断地开出右安门,融入了隆隆不息的城市交通大动脉,如今,该厂虽然已经迁往它处,但右安门却牢牢记载下了中国客车涅槃而生的传奇故事。

在右安门大观园的幽然美景中,游人们可以透过大观园东侧围墙看见里面的几幢陈旧的厂房和耸立的大烟囱,这十分“穿帮”的景色往往令许多游客扫兴。许多人曾经提出拆掉大观园东边的工厂,还大观园以纯粹和清净。很多人不知道,那个车间曾经是大名鼎鼎的北京汽车修理四厂“军工车间”。这里曾是中国特型车的生产基地,曾生产出数不清特殊用途的军用车和民用特型车,这里面曾经为周总理和毛主席秘密打造过灵车。

年以前,中央领导人逝世还没有专用的灵车,只能用解放牌卡车代替。大约在年冬天,汽修四厂接到一项紧急的政治任务——限在两个星期的时间里,制造出一辆“后开门”、车厢里带滑轨、驾驶室和车厢分割开的“型单机客车”。原来,这辆“客车”就是专为周恩来准备的。那个时候,周总理因病重,不能接见外宾已经很久了。

接到任务后,工人们虽不知道具体发生了什么事,但任务紧迫,还是赶紧加班加点,研制起新车来。没多久,一种新产品——外观高高大大、四四方方,宽大的前挡风玻璃特别气派的“型单机客车”就问世了。这种新车的问世,完全取代了以前北京马路上也是该厂生产的“五七型”(年定型制造)公共汽车,是一种脱离外国图纸完全由中国工人自行设计、自行制造的“争气车”。

年1月8日,总理逝世的噩耗传来。当周总理的“型单机客车”灵车从长安街伴着人民的啜泣缓缓驶向八宝山,汽修四厂的工人们不由惊呼,这是我们做的、我们做的灵车啊!后来,那辆灵车交民政局管理,再后来被某博物馆收藏作为历史文物供人们瞻仰。

年9月10日,毛主席逝世第二天。正当四厂全体员工正忙着搭灵堂组织悼念活动的时候,一辆前不久出厂的由BK改型的“医疗车”,由当时的中央保卫局、北京市革命委员会以及四厂的上级单位——北京市交通局、北京市汽车修理公司的有关领导护送回厂。该车本来是地震中供毛主席办公、休息兼医疗保健的医疗车。如今,上级要求马上将它改造成一辆具有遗体保护功能的专用灵车,用以安放毛主席的遗体。厂里成立了“毛主席灵车制造指挥部”,在两千多名工人当中挑选出了几十个政治可靠、技术过硬、根红苗正、在历次政治活动中表现出色的高技术工人组成若干“战斗小组”,轮番作业。

鉴于灵车的制造任务十分紧迫,接到任务的第二天,当时的老厂长被特别获准到毛主席遗体前测量有关数据。老厂长从来没见过毛主席,当他面对面站在伟人面前时,突然泪水滂沱,手脚不听使唤,很久很久也看不准眼前钢尺上的尺寸,还是周围的人帮他才完成了工作。很多年以后提及此事,他说当时不相信眼前这位伟人真的走了,只像是睡着了。他不敢相信自己已经站到了他的身边,他矛盾着,害怕自己粗手粗脚惊动了伟人,又理智地提醒自己此行的目的,但最终还是弄得手脚不听使唤。

灵车的制造地点专门选在右安门西北、现大观园东侧的军工车间,荷枪实弹的武装士兵对灵车的工作现场实行了全天候的监控。上车作业的工人都佩有专门的工作证,一班人上去,一班人下来。其他工人不许随便到现场参观。灵车的改制工程异常艰苦,当时天气还很热,车间四面旷野,挑灯夜战时,蚊子叮得人浑身红肿,车子上的容积有限,几十人只好交替上车工作,替下来的人舍不得离去,在车间的水泥地上就地一躺、迷糊一会,马上抢着再上车。当时大地震的余悸未消,为了保险起见,工人们在室外搭了一个特大的苫布棚子,把灵车推到棚子里干。

灵车需要几张厢内装饰用的三合板,提供该三合板的北京某木材厂全厂动员,派全厂几个劳动模范在成千上万张三合板中精挑细选出最好的几张,按要求这几张三合板逐一打腊加工。三合板运输途中,为了不磨不蹭,工人们站在疾驶的车厢里,两人一组,用自己的身体当作支架,用手纂住三合板,迎风战立、一动不动……

灵车试车时,车内冷风出口处有一丝蚊鸣般轻微的共振。于是马上拆掉了全车的风道,在每一个钻孔上垫上了薄薄的、密封性极佳的海军呢,这样一来,工作时灵车便静静的毫无声息了。

灵车的外观设计简捷庄重,风档玻璃宽大,车头呈四方型,车身约十米长,主色调为乳白色衬以天蓝色的裙边,通体洁净凝重。前置发动机,驾驶室与置放灵床的车厢以木制隔墙隔开,隔墙后是放置党旗、挽带等的木柜,本色的木地板,地角铺设着冷气风道,车厢两侧是守灵卫士的排椅,一侧设枪架,可升降的木制灵床摆放在车厢中央,有着厚厚的床体,朴实无华的板式床头,车厢天花板上镶嵌着两排宽大柔和的日光灯,车厢两端无侧窗,只有中部设一个供守灵卫士上下的窄门,车后部有两道铁门,第一道两扇对开,第二道为推拉门,这是全车的最重要部位,毛主席的灵柩将通过这里经由一个特制的托架端放于灵床。

一个傍晚,完工的灵车离开工厂开向当时停放着毛主席遗体的人民大会堂。车子刚一启动,四下一片哭声。人们目送着灵车缓缓的驶出车间,当灵车在开出工厂大门时,由于围墙过于局促,使得近20米长的灵车前进困难,再好的司机也有失手的时候,万一……不知谁的一声呼唤,拆!众人马上毫不犹豫轰隆隆拆倒了围墙,灵车走过一条狭长的过道,道两旁的树丛枝枝杈杈的极有可能划坏车身,人们又围上去“哗啦拉”锯倒了一片树丛……

听到消息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在那黑黢黢的右安门护城河西岸,数不清的带着黑纱的人们泪眼朦胧的望着灵车从苍茫一片的右安门护城河北岸向东缓缓驶去。

作为纪念,汽修四厂的全体干部员工得到了市政府赠予的一台21寸的彩电,这在当时可称得上是超级稀罕物,尽管只能接收中央台的一套彩色节目,尽管观者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直到看得脖酸腿疼,但能“混”进四厂看上彩电,那年头却是右安门周边老百姓的一大幸事。

年北京汽车修理四厂获得拆迁费万元后,职工和设备合并到西四环路外玉泉路的北京客车总厂。

(转自新浪博客:ruiren)

阅读往期内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jt/6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