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的文学社团就是一个喜欢泡在诗歌小说里的同学集中在一起互相学习促进的地方,不是一个功利的地方,创造一个文学环境,大家在这个环境里浸润,获得对文学的认知和审美的改变。刚从高中毕业,你们装了一脑子落后的诗歌观念,教育的问题。我今天要推荐给大家的黄海的诗歌是一种你们从前很少接触到的诗歌,黄海正在写一种叫后现代主义口语诗歌的新型诗歌,他把日常生活场景与现实呈现写到到诗歌中,贴近生活。目前,这样的诗歌在世界上都是比较先进的。
黄海在诗歌中提到的现场,有事的发生,有人在现场,诗人被现场人事物刺激然后产生诗歌创作的源泉,即强调生活现场化——这是五四以来诗歌在借鉴国外诗歌发展过程里严重脱离生活现场这种情况的校正。大家日常中读的喜欢用华丽的词语来伪装自己情感的那一类诗已经非常落后和陈旧了,那种诗歌在读的过程中,我们读不出任何具体生活场景,不知道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像一锅被遗忘的发酸发酵的面糊糊。
每一首好的诗歌里面你几乎都能找着生活的现场,如果当代诗歌写得看不着现场,看不到诗人的生活现状,看不着呼吸,听不见心跳,全部是一堆词语,就无从表现我们当下这个丰富的时代。然后你还说这首诗歌好,就是胡说八道。所以后现代主义到的诗歌强调回到现场,不要脱离现场,强调回到感情发生的现场,然后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用日常生活里面你在说话一般的语言,把这种在现场生活的情感体验给它呈现出来,你才能走进这个时代的人的心里去。
中国现当代诗歌的发展,受西方翻译过来的诗歌影响比较重,诗歌欣赏创作的过程里面受浪漫主义抒情诗影响较重,尤其你去看市县一级的官方文学刊物,现代意识匮乏,现代性诗歌审美奇缺,我的苍天啊,仰天长叹出门去,惨不忍睹。从五四时期开始一直追溯下来,到更近代一点朦胧诗的兴起,在到后朦胧时代的诗人,选到你们中学语文课本里去的诗人海子,已经很陈旧了。从现代开始,让诗歌回到生活的现场。我们生活的语言,情感的语言在哪里出现呢?在这日常生活的现场中出现。那就让诗歌的语言回到语言发生的现场去,让诗人的感情回到发生的现场,不要走空,不要踩空,这样的诗歌才是能打动人心的诗歌。
讲座之前,我思考了十分钟,选谁的诗歌给你们讲呢?选一个对你们最有冲击力的当代诗人黄海,是他的真名,不是笔名,不是黄河入海口处的黄海,是湖北籍西安诗人。故乡题材在中国算是传统,又算另类,说传统大家理解,说另类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其他文化形态里都没有中国文化形态里有这么重的“故乡情结”。在处理乡土题材上,我最服气的是鲁迅,有人服气沈从文。鲁迅写故乡是一种“挑战”,沈从文写故乡是一种“顺应”,完全不在一个段位上,鲁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中就有对现代意识的缺乏的痛心疾首和深情厚爱。在后现代主义口语诗人里,黄海“写故乡”有鲁迅的余脉,又有现代意识和文学审美之下的新“发现”。
听过朗诵他的代表名作《写故乡》,大家注意学习现代诗歌的朗诵,不是话剧腔,也不是中央电视台3套中的散文腔,后现代主义口语诗歌有自己生活的声音。
《写故乡》
黄海
我喜欢栽种
也喜欢耕田
我喜欢苍老
不喜欢沧桑
我喜欢五谷
也喜欢柴禾
我喜欢沧海
不喜欢桑田
故乡,它在喊
几十年来
它从积木到拼图
它从剪纸到涂鸦
在我小时的游戏
东躲西藏
故乡,它在喊
一条铁路把它
一分为二
一片厂区把它
一分为二
一条公路把它
一分为二
一个人把它
一分为二
何处安身是故乡
当万物长成
它在消失
我却在寻找
自己的房子
那堵墙上过去还写着:
该扎不扎,见了就抓
今年标语改成:
移动手机卡
一边耕田一边打
()
每个人心里面的故乡都不一样,但黄海这首诗歌能写出来眼下的故乡,普遍的中国人在当下这个时代所面临的故乡的改变。被意义化、文化化之后的故乡那是前人的,那不是你真实的故乡存在。城市化进程在推进,故乡、农村在慢慢萎缩,这样的一个事实存在是抒情的基础。“我喜欢栽种,也喜欢耕耘”,是对过去生活的一种追溯感,故乡是什么,农村的故乡就是耕种、耕田,故乡就是在“我喜欢苍老,不喜欢沧桑”,苍老没事,但是不要沧桑。眼下的普遍的农村不但苍老,而且沧桑;“我喜欢五谷,也喜欢柴禾”它背后隐藏着一个农村烧火做饭的那种现场,在座的同学可能还有人见过那种老式的柴火灶,用砖或者用土坯砌起来的那种灶火,一口大锅,烧柴禾,不会烧灶的人会把自己呛得半死,然后还点不着火。诗人黄海一直在回忆当中,“我喜欢沧海,不喜欢桑田”,沧海桑田意指这个时代变化太快,沧海变成了桑田,预示着这个世界瞬间万变的变化,本来是大海的,然后地球一造山运动,大海瞬间变动,大海变成了可以栽种的地方,预示着这种变化,后边终于引出来了,回忆了那么多,终于引出来了故乡,他在喊,几十年来,他从积木到拼图,另一个拼图是一个人童年少儿时代玩的东西,“我在玩积木,在玩拼图”,在图片上乱画,在我小的时候东躲西藏,这一段主要是追忆小时候,在怀念小时候,我想找到小时候那个快乐的时光,读到这段,当你们再长大一点,回去追忆的时候,你可能感觉更清晰一点。
随着时间和空间的转移,改变着我们每一个人,所以故乡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我们精神世界里面的一个儿时生命的追忆,这种追忆是传统的,出彩的地方的地方在接下来,“一条铁路把它一分为二”,厂房出现了,公路出现了一个人也把故乡一分为二。这段是当代中国农村在城市化进程的过程里面出现的新的“沧海桑田”,公路、铁路、厂房啊这些,怎么就不可以写到诗歌里面?它就是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写到的诗,我们今天所面对的东西,一个人说,我曾经理想中的状态,我曾经把它视为我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对故乡的所有记忆,此时此刻都找不着了,这些新出现的东西改变了故乡留在我们心中的印象,又是一个崭新的、陌生的,有种惶恐和不适应的感觉。
何处安身是故乡,尤其在场的所有女生,等到你们将来结婚以后对故乡会有更加刻骨铭心的感受,有的人即将嫁到其它的地方,故乡在哪?去体验这种故乡在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里面是什么?今天晚上这场诗歌讲座,若干年之后,当你出嫁?那么故乡又是哪一种感觉状态?我想跟黄海在这首诗歌里面写出来的感觉可能有相近之地,又有完全不同的地方。
诗歌就是要回到这样的现场来,不要漫无边际去找,你的生命状态在哪个状态里面,你就选在这个状态里面的最新鲜的感受呈现出来给你的读者。
当万物长成,它的消失,这讲故乡对人的这种养育和敬畏,“万物长成,故乡在消失”,我却在寻找自己的房子,在这首诗歌里面“房子”就有两种意境,一是现实生活中居住的故乡的房子。在另外一个层次,“房子”也可以理解为我少年时候在这个精神世界里面非常纯真的那个部分,所以房子在这一方面是我当年长大的地方,另一方面是追忆少年的时光,这个房子具有新的象征意义,少年时代的我、童年时代的我,甚至还包括青年时代的那个我也出来了。曾经心里面魂牵梦绕的那个东西在哪儿?
标语出现,我刚才听到你们欢乐的笑声。你们用笑声告诉我阅读没有障碍吧。该扎不扎,见了就抓。我们不去议论国策的是是非非,但是他曾经出现在我们家乡的墙上。就是一个细节,在老房子上当年那个标语,在回忆和眼前的恍惚中,今年的标语改成了移动公司做的广告:“移动手机卡,一边耕田一边打”。马上把读者拉回现场,农村的墙上不只有移动公司做的广告。我还能想起农村的墙上刷满一面墙的猪饲料广告。比较贴近我们的现实,移动公司这个广告特别接地气还很有幽默感,移动通讯卡,一边耕田一边打。很有农村生活的那种特质和气息,年之后当年后的读者感觉,年前的人是这样的。可能年后我们会发生更深刻的变化。黄海在诗歌里面写到的这个故乡也会变成另外的样子,但是他在作品里面把当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如实的完整的记录下来,也很能表达现代人面对故乡时候的那种忐忑,复杂又不甘,还有一丝温暖和挣扎的那种复杂的情感给表达出来,而这个表达,而不是你可以一起设计的回到发生的现场回到感情发生的现状就能什么现在发生的生活,将它完整的记录下来。
回到感情发生的现场写出来的诗歌才有味道,后现代主义口语诗歌对细节的注重是先进的诗歌创作观,什么叫细节?黄海这首诗歌里面最后一段就是细节,写在墙上的标语。优秀口语诗人都注意细节感。什么叫细节感?就是那些细微之处呈现出来的容易被忽视的东西,而人跟人大致都是一样的,而差异在哪里,在细节上。在文学创作里,最大的差异就是细节不一样。一个细节证明的是这个人和另一个人完全不一样,而这些和那些产生了本质的差异。
黄海的诗歌在表现中国现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的“现实”上具有极强的穿透力,把这个时代中人的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地“叙述”出来,有这个时代中鲜活的人和扎心的情感,能写出时代又极具情感饱满度的诗歌才能在读者的残酷阅读中活下来,流传下来。我们说的时代的诗歌,就是这个样子。能写出这样诗歌的诗人那肯定是时代中的重要诗人,黄海是当代诗人中写故乡的第一诗人。
下面这一首,叫《小镇》。黄海瞄准乡村与城市的结合部,并把这一种“结合”写出时代的质感。今天的前三首诗歌构成了乡村——小镇——县城的发展线路,黄海把这个写得太好了。
《小镇》
黄海
暮色中升起的尘土
长途汽车正在缓慢的停下来
晚上的杂货店
有人敲门
肥胖的人道出商品的价格
你好,他用方言问候你
沿途的花圈店、小旅馆
要比黑夜的星辰闪亮
它的招牌被风吹得翻来覆去
标语涂写在墙上
无数的脸孔和我一样
青春已去
昏暗的街灯下
那些不可靠的消息
四处张贴正被经历
路过的人
他们张望
他们到此一游
把垃圾和烦躁扔在了
汽车尾气的后面
他们还要去远方
不知道下一个是谁
相比这夜色沉寂的小镇
他们更像经历一场苍老的人
三十年后到此的迟到者
三十年前的人民公社
他们油灯下写字
没有差别
今天手机打天下
没有差别
但汽车就跑过了
他们到达了这个地方
他们还要去不同的地方
没有差别
()
这首诗歌写的是在中国大地上带有非常普遍性的小镇。有的被知识化的人一提起小镇就想起莫扎特的小镇,欧洲的小镇,那些小镇很漂亮,但是你对他没有肌肤相亲的生活感觉,要写出他的质感,你就得走进去活在里面。中国小镇的质感是什么?就是黄海写的这样,所以文学的“虚构”是有陷阱的。电视剧就是“虚”的多,也至于电视看多了,人都看傻掉,一切菜就切到手指,一伸手出租车说有就有,吃饭呕吐才知道自己怀孕?你傻不傻嘛!
目前常见的真正的中国小镇,就是黄海笔下写的这个小镇的质感。暮色升起的尘土,长途汽车缓慢的停下来。黄海写的很有耐心,耐心和感情的飞扬激荡不要搞得“对立”起来,既能天马行空的感情激荡,又能极尽耐心的挖掘。黄海用细节描写形成了口语诗歌的“细节链”,画感十足。写暮色升起的尘土,长途汽车正在缓慢的停下来,晚上的杂货店有人敲门,肥胖的人倒出商品的价格,他用方言问候你,沿途的花圈店,小旅馆和黑夜的星辰闪亮等一连串的代表性景物。每个小镇都有着梦,小镇上人的梦从来不在小镇上,都在遥远的地方,他混沌、他一条鱼缺水般大口喘息。小镇上的孩子,甚至有的父母亲都离开自己的家乡,到别的地方去打工去了。
细节形成了链条,暮色中升起尘土,你看这个场景,画面感很足,就像你生活的那个小镇,就是你见过的那个小镇。长途汽车停下来了、晚安的杂货店有人敲门、肥胖的人道出商品的价钱、她用方言问候你、花圈店、小旅馆、黑夜的星辰闪亮、招牌被风翻来覆去,都是一个小镇的景色,一连串的这个小镇最有代表性的景物,都是细节性的刻画。我把它刻画出来了,这就是我们时代的生活和环境,其中暗含的感情才是我们时代真实发生的情感。
黄海给我们写出了中国小镇的特色和质感,诗歌一定要有生活的质感,人的质感,就是你用手摸到初恋的手的那种感觉就是触摸的质感。一系列的细节构成的细节链对我们想叙述的“事物”凸显出了其质感。后现代主义口语诗歌中的细节链很厉害,意象诗歌善于打通毫不相关的“物”在诗人的反应下的“神秘”的通,他用物物物的组合去构成组合后散发出来的诗性。后现代主义口语诗的细节链在原理上与此相同,但是我是用一串一串携带着“文化生活基因信息”细节片段去组合,呈现情感和诗意。黄海给我们在创作上的提示太重要了。
后面这两段写的是小镇上的人,艺术终极关怀于人,人是第一位的,小镇上的人们要去远方不知道下一个是谁?“相比这夜色沉寂的小镇,他们更像经历一场苍老的人,今天手机打天下没有差别,但汽车就跑过了,他们到达了这个地方,他们还要去不同的地方,没有差别。”这都是我们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情,像史诗一样,你看杜甫在写“三吏三别”的时候,我们今天当做经典名篇在看。人民之歌。你说老师诗歌都是抒情的,黄海抒什么情呢?
黄海在《小镇》这里面抒发的是什么情感,还是一种非常深挚的对小镇上人的一种关爱,只不过这种关爱不是放到了一个具体的人身上,而是对一个群体。对这个群体的生活境况、存在质感、混沌、挣扎的如实再现,对一个群体的这种生活的展示,情感是很深的。后现代主义口语诗歌是冷抒情,冷抒情是更智慧化更高级的抒情形态,最后它也没有脱离抒情的本质,情感有大有小,黄海笔下的这个小镇,饱含着其深厚的艺术感情,这种艺术感情的根本还是人在生活中的人心人情人味。他在写故乡和小镇这首诗歌里角度都很开阔,很高。对比一下大家喜欢的徐志摩和海子,你看着很大很吓人很清新,诗风清新本身不错,但格调不高嘛,黄海的诗歌,站在那里说人民,他的情感铺垫在这,写的是人民,在日常生活里面血肉心跳生活的人民,在故乡,生活着的有血有肉,有纠结,有迷茫的,条件不怎么好的这个小镇上的人民,你说这种情感大不大?是不是比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要大一点,春暖花开,最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