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哪里治疗最好 http://pf.39.net/bdfyy/
在大片云集的12月
[长城]、[罗曼蒂克消亡史]
等大片强势碾压之下
有一部同天(12月16日)上映
排片极少(仅有1.9%)
([长城]排片45%、[罗]排片20.8%)
且很容易被忽略的好片
是这其中的一股清流
▼
这部片,没有大牌的演员
没有扑朔迷离的情节和剧情
更没有所谓的震撼视觉的大场面
但就是这样一部片子
却有着让忙碌生活的我们
将烦躁的心沉浸下来的魔力
这部片的名字就叫做
[我在故宫修文物]
想必对纪录片有所了解的人,应该听过,甚至看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的电视版。
这部今年年初在央视首播,后来在B站上拥有超过万点击率的3集纪录片。至今豆瓣上已经超过3万5千人对它进行评分,而且分数高达9.4。可谓是16年最火的高口碑纪录片了。
这样一部讲述在故宫修文物工作者日常的纪录片,用浅显的方式与大家聊了聊在故宫修文物这份看似很神秘的工作。
而影迷们被打动的点,乍一看有些不同,其实总结成一个词,便是“匠人精神”:
感受到手艺人的可爱和可敬
不煽情不渲染,平时又日常
几十年如水而逝,珍宝重获新生
这些匠人与时代格格不入
对于拍摄这样一部记录片,电视版导演之一叶君在知乎上说:
当我们看到一双二三十岁的手,在修一个二三百年甚至两三千年的文物时,是不可能无动于衷的。
我们每个人的职业生涯看起来很长,好几十年,但如果你是一个修复师傅,跟你面对的文物相比,好像你也只是一个匆匆过客,这个匆匆过客又能留下什么呢?
▲修文物的年轻师傅们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职业,我自己换过几次工作,有很多职业困惑,到现在还是会有,所以就带着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观察他们。可能是这样的一个切入点,让大家有了共鸣吧,看着他们也会想到自己,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有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
▲钟表修理师王津师傅凭借儒雅的作风吸引了一波迷妹
其实不仅是导演拍摄的对象具有匠心,主创人员们的拍摄过程,也是代表着电影人用心做电影的态度:
15年的时候,恰逢故宫博物院90周年,领导们觉得拍摄故宫是个好提议,于是把11年的时候就拍摄的项目进行了重启。
一般来说,纪录片的每分钟成本基本在2至3万元,以这部片子的播放总长分钟算,怎么也得拿个万上下的钱,但它的总投资不过万元。
所以对于主创们来说,最难就的是很少的钱、很少的人、很短的时间怎么能完工?
▲主创团队
于是,他们与文物师傅同吃同工作,三四个月不间断拍摄:
清明节后,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我们不间断的纪实拍摄,最高峰也就5~7个人的摄制组(一方面是为了文物安全不进太多人,另一方面也是资金有限),与修文物的师傅们,同吃同工作,慢慢就互相熟悉,互相信任了,坦诚相待,真城沟通,都是认真做事的人,还是容易成为朋友的。
每一部打动人的剧作背后,都拥有一个打动人的故事,而能把打动人的故事拍好,则需要一个用心细致的团队。
所以,[我在故宫修文物]电视纪录片的成功绝对不是偶然。
▲纪录片剪辑时导演叶君写的备忘录
▲故宫文物修复师的工作备忘录
但是当这部片要拍成电影,在大荧幕上映的时候,导演叶君却说:
后来的电影版是投资公司拿原素材另找人剪的,我没再参与。
▼
所以,对于这部
纪录片大电影版的上映
作为电视版铁杆粉丝的我
曾经是存在一些偏见以及观望的
然而,看过之后
不仅打破了之前的顾虑
而且可以称得上是
不!输!原!版!
在说电影版和电视剧版差别之前,还有些其他周边事迹,是很值得一提的。
首先,就是十一月初故宫微博发布的大电影版系列海报:
这次电影版的海报,请来了拥有“在他之前,内地就没有海报设计师”之称的黄海进行设计。此前[一代宗师]、[让子弹飞]、[大鱼海棠]、[黄金时代]等等,许多让大家直接想一键保存下来做桌面的电影海报,都出自他之手。
▲黄海作品
而这次[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版的海报,咋看之下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将画面放大会发现,每一张海报中都有一个正在修文物的工匠,而这与海报上所写的那句“大历史,小工匠”更是契合十足。
▲清晚期“掐丝珐琅万寿无疆中碗”
▲明代“自在观音像”
▲清代“黑色绸绣菊花双蝶图竹柄团扇”
▲元代“剔红水仙花纹图盘”
▲宋代“汝窑天青釉弦纹三足樽”
除了请来黄海为电影设计海报,[我在故宫修文物]还请来了姚谦为电影制作配乐。
姚谦作为乐坛比较资深的制作人,你们的女神王菲最出名的专辑之一[我愿意]就是由他担任制作人的。同时,作为一名资深艺术藏家的姚谦,对艺术也颇有研究。
▲姚谦与诸多艺术藏品
再加上他还邀请了刘胡轶(之前根据木心诗词改编的歌曲[从前慢]创作者)进行创作与编曲演奏,而台湾著名的钢琴演奏家黄裕翔也参与了其中一首配乐的演奏。([逆光飞行]的男主)。对了,最近特别火门票一出就秒空的陈粒也为本片献唱了片尾曲。
所以,无论最后大家是否选择去看这部电影,都推荐大家听听这部电影的原声。
▼
接下来,就请大家点开黄裕翔的演奏的这首电影原声,听我来唠唠这次的电影与电视剧的区别:
尽管用的是同样的素材进行剪辑,但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应该是主题的不同:
电视版[我在故宫修文物]因为最早的播放平台在央视,所以更注重对于“修文物”技艺的科普。电视版分为三集:
第一集:青铜器、宫廷钟表和陶瓷
第二集:木器、漆器、百宝镶嵌、织绣
第三集:书画的修复、临摹和摹印
尽管在电视版中,也穿插的讲到,修复师们一起到院子里打杏子:
将御枣幼枝迁出故宫:
喂养那些胖得变形了的皇家猫后代:
但毕竟这些“琐碎之事”只是剧集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到了电影版里面则就被无限放大了。
如果说电视版说的是“文物”,那么电影版则主要说“人”。
电影版的一开场,伴着黄裕翔的钢琴演奏,我们见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陶瓷组的纪东歌:
在电视剧版中也有她在空无一人的太和门广场骑车的经典场景,犹记得当时片子中的旁白说道:“以前在皇宫里能像她这么骑自行车的,估计只有溥仪。”
然而电影版中,却加入了许多当时央视版剪掉的后面的情节:包括她迷路,让镜头先不要拍她,因为她是个路痴等等。以及前面我们提到的打杏子过后,大家是怎么分杏子,和拿着水盆去盛杏子的经过。
这些当时在央视版中看似无关紧要的细节,其实才是将“文物修复师”与观众拉得更近的真正打动人的地方。
▲电视版打杏子部分在B站颇受好评
除了侧重点不同,电影版在剪辑上则更注重电影质感,同时去掉了旁白改成用背景音乐进行渲染。
其实在电视版[我在故宫修文物]播出之后,对于这片的剪辑和配音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尽管电视版导演叶君说他参考的是法国电影[红白蓝],用“麻花”的结构让元素交织在一起,但是还是给人以一种比较零散,以及粗糙的感觉。
这次电影版相比之下则好很多,电影以一群修复师将修复大院门打开进行一天工作为开头,以大家打卡下班锁上门为结束,大致上叙述了修复师们完整的“上班过程”。
电影质感的增加其实还体现在对故宫美景的好几次大特写。包括下雨的故宫,故宫建筑的集体俯拍等等,看完之后,简直给人一种这周就去故宫再溜达一圈的冲动。
因为网上目前找不到截图,所以我从故宫博物院官方微博中找到了几张风格比较相似的图片让大家感受一下(以下照片不是剧照),浓浓地民族自豪感有木有:
电视版配音,当年找的是[鲁豫有约]的制片人曹志雄来配。他是电视版制片人雷建军大学时的上铺,声音又比较有现代感。
然而观众却对这种“现代感”不太买账,纷纷吐槽不太专业:
尽管当时的导演叶君觉得没问题:
“侯孝贤拍过一部台北故宫的纪录片,叫做[盛世里的工匠技艺],那配音是侯孝贤自己配的。字正腔圆的未必就好。”
不过,侯孝贤终究是侯孝贤,要是没辣么大的腕儿,还是很难说服大家去忍受的。好在电影版用温和的钢琴配音解决了旁白问题。而这也是电影版比电视版好的一点。
▼
“犹记得在电视版中,修复师曲峰老师说过这样一段话: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你看,我们从过去最早的时候说,玉有六德,以玉比君子,玉就是一块破石头,它有什么德性啊,但是中国人就能从上面看出德性来。所以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个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我跟你说,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
所以,与其我们说修复师在修文物,不如说这些富有生命的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文物在修人。
侯孝贤导演当年在纪录片[盛世里的工匠技艺]里引用“现代人类学之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的一句名言:
技艺,是人在宇宙中为自己所找到的位置。
而这次[我在故宫修文物]大电影则提出了另一个主题:
择一事,终一生。
而这看似没什么关系的两句话,连起来又有点意思。每个人的一生看似很长实则很短,但也是因为有这样一群愿意将自己一生都投入在文物修复的师傅们的奋斗,才能让这些文物们代替人类一直活下去,从前我们都说文物传承的是灿烂的文化,其实文物也传承了一代又一代的匠人情。
▲从上到下从左到右是:徐建华-书画组、杨泽华-书画组、织绣组-陈杨、王五胜-陶瓷组、青铜组-王有亮、史连仓-木器组
文章末尾,为大家奉上[我在故宫修文物]主创们找的一些在各个行业中真正做到“择一事,钟一生”的匠人们一起录制的一段先导视频。看完后,请让我们一起,对这些依旧愿意在这个快速时代慢下来,认真打磨的匠人们致以最高敬意。
最后希望看惯了大片的影迷们,都能进影院支持一下[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样一部,看完不让你high却会让人慢下来去思考去沉淀的好片。
”▼
影迷互动聊一位你身边
“择一事,终一生”的典范?
请到文章末尾评论区留言
与更多影迷分享你的观影感受
看电影app
看电影推出属于自己的客户端啦
长按下图左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