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湖南账本上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湖南账本”上跳动的民生情怀

洪江市芙蓉中学的学生在学校新建的运动场上开班会。杨锡建黄海摄

由财政买单,我省适龄儿童如今可免费接种11种疫苗,预防12种疾病。

人们在参观省博物馆后纷纷留言点赞,这是年的观众留言簿。

在财政支持下,省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图为小学生在省博物馆参观、学习。

年,全省财政民生支出达.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70.1%。

李俊刘良武龚惠妍尹剑峰

临近岁末又逢春。

围炉而坐,梳理年的湖南,一条昂扬的曲线,展现的是湖南的心情。

民生,被一组组可感的数据描述:清一清项目,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比一比投入,财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0%以上;数一数钱包,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跑赢经济增速;掂一掂“饭碗”,新增城镇就业超额完成年度目标;算一算扶贫成果,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摘帽……

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多的文化获得感,省财政把“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着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向往。

民生连着民心。民生在政府工作中的分量有多重,民心凝聚起的力量就有多大。年,我省不断加大财政民生投入力度,全省财政民生支出达.5亿元,占财政支出比重70.1%。

“一切为民者,则民向往之。”依照民生“指南针”指引的方向,至微至显、善作善成,湖南,用不断加码的民生担当,支撑起了多万人民的美好未来。

回望年,民生保障贯穿了湖南财政支出“账本”的主线、主题。

温暖社会救助更有保障

年,对何磊华和他的家庭来说,温暖,是最为真实的写照。

去年3月12日,资兴市唐洞街道高码村村民何磊华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医院手术住院一个月,住院费用花去了.3元。对一个建档立卡贫困户而言,这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以前像我们这样的贫困家庭,有病也不敢去住院,只能在家耗着。”

“幸亏有了健康扶贫的好政策。”何磊华出院后,报销了.96元(其中政府兜底.39元),自己只需支付.34元,实际报销比例达90%。

不只是何磊华,因为财政的兜底,年,更多的湖南人收获了温暖。

“社会政策要托底”;“构建相互衔接、运行有效、保障特困群众的兜底制度”;“着力解决民生领域突出问题”……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这一民生指向,省财政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入手,解决最基本、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把温暖送到每一个需要的人的手上。

一组数据说明着民生的温度:年-年,省财政共投入困难群众救助资金.68亿元(其中中央资金.6亿元、省级资金67.2亿元),投入农村危房改造资金.73亿元(其中中央资金78.95亿元、省级资金44.78亿元)。从完善政策、加大投入、提高标准、加强衔接等方面着手,省财政为无法依靠产业就业帮扶脱贫的贫困人口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兜尽兜、应救尽救。

有了财政兜底,社会救助保障覆盖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和专项救助的各个方面,构建了上下配套、内容完善、衔接紧密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

低保标准不断提高。全省城市低保平均标准从年的.5元/月,提高到目前的元/月,增长了54.6%。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年的.3元/月,提高到年的元/月,增长了.7%,超过了年全省农村低保指导标准(元/年)。长沙、株洲、湘潭等地实现城乡统筹,低保标准超过元/月。

特困供养保障有力。全省农村特困供养支出由年的11.2亿元,提高到的20.9亿元,增长了86.7%。同时,不断完善特困人员供养机构设施。从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开展照料护理区建设,建成护理型床位多张。年,全省城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分别达到元/年(集中供养)、元/年(分散供养),分别比上年提高元和元;孤儿集中和分散养育标准均提高元/月,分别达到1元/月、元/月。

医疗救助提标扩面。年-年,全省医改投入亿元,年均增长10.1%;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从元/人提高到元/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由30元提高到55元。从年7月1日起,开全国之先河,在全省开展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医疗救助工作,对符合条件的住院和门诊对象分别最高给予5万元和0元的补助,有效解决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不让病根变穷根。

临时救助力度持续加大。临时救助资金从年的0.5亿元,增加到年的9.6亿元,增长了%;救助户次数由年的58.4万户,增加到年的.6万户,增加了91.2%。同时,从年起开展“救急难”综合试点工作,省财政安排资金万元,支持19个国家级试点单位探索“救急难”工作。年,省财政在原预算基础上增加2.2亿元临时救助资金,进一步加大了临时救助力度。筹集资金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万元),在全省范围救助名尘肺病患者,此举得到中央充分肯定。

幸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年,对塘头坪村幸福院的老人来说,幸福,是再恰当不过的字眼。

虽是隆冬的傍晚,但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塘头坪村幸福院却是温暖幸福有加。11位五保老人正在吃晚饭,桌上摆满了6大盆荤素搭配的菜肴。“吃得好,住得好!”72岁的五保老人曾纪友连连点赞。

塘头坪村幸福院,共有两层楼,20多个房间。每位五保老人都有一个单间,床铺、被褥、卫生间一应俱全,还有专门的厨师、服务员为五保老人服务。

民生福祉的新需求是一面镜子,“照”出公共服务供给侧的短板和弱项。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财政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思路也在同步升级,确保了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不断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发展成果得以共享,幸福感得以增加。

“十四连调”凸显我省社会养老事业稳步发展。为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待遇,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我省自行提标每人15元/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人元/月。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实现“十四连调”,人均养老金调至元/月,比5年增加元,增长%。

城乡公共卫生均等化得以持续推进。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55元/人,全省资金规模达到38.5亿元。支持推进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保健等14大类55项服务项目。省财政拨付中央预算内投资医疗卫生项目资金14.62亿元,医院服务能力提升。中央补助资金1.3亿元,落实省级配套1.3亿元,医院、妇幼保健机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院重点专科等重大项目建设。省财政安排万元为中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医疗设备,重点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安排中央和省级补助4.5亿元,支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助理全科医生培训、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人才工程、乡村医生培养等,为基层培养紧缺急需卫生人才。

公共文化资源合理配置得以统筹。为充分发挥公共文体场馆服务群众的作用,中央、省级财政投入资金3.9亿元,支持全省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站)、体育场馆实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安排电影发展专项资金0多万元,对全省新建影院进行奖励补助,为城镇低收入群众、进城务工人员等特定人群提供优惠观影活动。安排农村电影专项资金万元和农家书屋资金万元,支持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和农家书屋配置图书。安排.20万元支持有线和无线都无法覆盖的贫困山区12.08万户实施广播电视“户户通”改造。通过统筹配置公共文化资源,进一步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支持文化惠民和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有效满足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省财政投入万元,支持举办各类健身赛事活动92个,其中举办湖南省首届“健康湖南”全民运动会等大中型品牌赛事活动18个,承办中华龙舟大赛等全国性赛事活动10个,资助全省地区性赛事活动64个。湖南省首届“健康湖南”全民运动会,历时8个月,累计举办赛事活动场次,参与人数超过万人次,真正实现了全民健身全覆盖。省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近1亿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文艺院团开展“演艺惠民、送戏下乡”演出活动场,为群众送书画作品多幅,支持《湖南日报》在机场、火车站、高铁站等窗口单位进行免费派送,支持优秀文艺作品创作创排和“欢乐潇湘”、“雅韵三湘”等系列大型公益性公共文化活动开展。

“一馆代表一省的历史沿革、精神气象,细看之下,骄傲感顿生,为生而为湖南人骄傲”;“这一次没有白来,看到了许多以前只能在教科书上见到的文物,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气势磅礴,文物经典,匠心布馆,观感震撼”……这是人们免费参观省博物馆后的留言。年,省博物馆免费接待观众共计超过余万人次,通过第三方调查,观众观展满意率达91.53%。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省全面启动新一轮更加积极就业创业政策,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并对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据初步统计,年-年,全省共筹集就业资金.5亿元,与周边省份相比,我省省级就业资金投入最多。同时,省财政、省人社部门制定了我省促进就业二十条措施,促进就业形势稳定。支持实施“双百资助工程”、“工程”、省级创新创业带动就业示范基地(示范园区、示范高校)和创业载体建设。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求职创业、“三支一扶”、高校就业招聘等补贴补助。安排0万元支持实施农村大学生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就业技能提升、监狱服刑(戒毒)人员职业培训补贴,提升就业能力。

此外,扶持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为贫困劳动力开展免费创业培训、安排创业孵化场地,扶持创建扶贫车间、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民宿酒店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帮扶贫困劳动力实现自主创业增收脱贫,全年共有36万人享受了各类就业扶持政策。

希望未来湖南唱响序曲

年,对花垣县十八洞村来说,希望,已经照进现实。

尽管岁末,进村的道路两旁依然停满了车辆,游客络绎不绝,农家乐生意火爆。在“幸福人家”农家乐,50多位游客正在体验苗家“长桌宴”。70多岁的农家乐主人杨东仕说:“十八洞村的旅游越来越火,现在游客还是少的。到周末游客多的时候,每天收入有多元。”

除了乡村旅游,十八洞村还发展了猕猴桃种植、黄牛养殖、苗绣加工等产业,村集体与湖南步步高集团合作,投资多万元打造“十八洞山泉水”品牌,村集体每年保底分红50万元。

发展产业,才能真正帮助贫困群众甩掉“穷帽子”、拔去“穷根子”。省财政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区域特色产业,通过发展旅游业、特色农业、劳务协作转移就业、开办扶贫车间等方式,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现代化多功能厅、整洁的学生宿舍……如今在凤凰县、花垣县等地,最漂亮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

根据省政府部署,年起我省实施“贫困地区中小学校建设”工程,统一命名为“芙蓉学校”。项目选址在城郊或“大班额”问题突出的中心镇,项目类型以新建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为主,所需资金由省财政按每个项目县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其中年已安排5.4亿元,先行启动27所芙蓉学校建设。

与此同时,全省建立起了全领域、全学段、全覆盖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与就读资助制度,让贫困户子女上得起学,而且能上好学校、顺利就业,对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年,全省投入各类学生资助资金亿元,约万学生获得资助。

凤凰县民族村寨位置偏远,以前交通不便,许多村小、教学点教师们不愿意去,大多是靠“下命令”。为提升贫困乡村的教学质量,凤凰县率先出台了农村教师津补贴等相关政策,在腊尔山等高寒山区的乡镇学校、村小任教的教师每月补助最高可达元,部分教龄长的村小教师年收入超过10万元。

“现在待遇高了,当老师很火的,都成了‘香饽饽’。”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校长麻青云说。

据了解,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目前有名教师下乡支教,基本上解决了贫困乡村学校师资不足的问题。支教老师大多是年轻人,他们的激情和活力也改变了农村学校的风貌。同时,全州有所学校接入宽带,覆盖率达90.77%,并在国内率先推出了网络共享“异步双师课堂”,由州内优秀教师因地制宜为偏远农村学校设计课程,使偏远农村学校享受到了教育信息化带来的“福利”。

其中的背景是,为加强乡村基层教师队伍建设,省财政安排4.02亿元,支持市县为约17万农村中小学教师发放人才津贴。投入1.73亿元,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投入万元,实施“三区”教师支教计划。投入1.27亿元,支持实施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通过置换脱产研修、送教下乡、网络研修等方式,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水平。

更宏大的背景是,省财政支出优先用于民生支出。这组数据,体现着公共财政的属性:在年.2亿元全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亿元,增长9.8%;教育支出.5亿元,增长6.7%;科学技术支出.7亿元,增长41.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5亿元,增长8.7%;卫生健康支出.7亿元,增长7.8%;节能环保支出亿元,增长11.9%;城乡社区支出.5亿元,增长14.5%;农林水支出亿元,增长14.6%。

民生,在湖南的细枝末节中展现开来:从一条条畅通的道路、一处处宜居的住房、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可以真切地触摸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省财政厅提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bz/123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