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中国之黄海之滨兴化人物

北京医院治皮炎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410/8833134.html
环中国之黄海之滨兴化人物一郑板桥故居离开黄桥镇向西北走,几十公里之后就到了兴化市。黄桥镇和兴化都属于泰州市,黄桥在泰州的东南,兴化在泰州的正北,郑板桥故居就在兴化城内。郑板桥故居郑板桥原名郑燮,板桥是他的号。郑板桥虽然是兴化人,出身书香门第,但他出生时家道已经中落,父亲不得不带着他到外地谋生。郑家老宅,在兴化城的东北,现在的故居在兴化城东关。郑板桥做官以前,房屋是茅舍,做官以后经济上有了改善,茅舍也就改成了砖瓦房,四邻称之为郑家大堂屋。故居出门向东,就是古板桥的遗址,郑板桥的号就来源于此桥,不过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桥了。这座故居也是他晚年罢官以后的主要居所,故居旁边还有一座花园名叫拥绿园。同故居相邻的拥绿园郑板桥的故居,同奢侈、阔气这些词丝毫沾不上边,了了几间而已,它的特点就是简洁而典雅。庭院有竹兰点缀,室内有书画悬墙,正如他的一幅对联所说: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花竹掩映的大堂大堂内布置典雅的书房,挂着其著名的‘难得糊涂’四字书法,四字后面还有注语: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入糊涂更难拥绿园中的风景也非常别致,具有江南小巧精致的特色,有曲径通幽,也有回廊婉转。园林不大,挤满了翠柳浓荫;池塘清浅,长满了荷花香草。花园的水榭水榭内景二兴化城兴化城作为苏中的名城,盛产名人,其中最著名的有两个,一个是郑板桥,一个是施耐庵。除此之外,兴化城古迹众多,忠臣进士也有一大串。兴化城最繁华的所在,集中在东关,又称为金东门。金东门介绍金东门上池斋药店内景兴化城最古老的谋生行当,一位老师傅正在制作竹梯成家大司马府,现在成了兴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成氏宅地的平面图成家司马府的开创人是明朝洪武年间的贡生成琎,因追随朱棣发起靖难之役而最终受封吏部左侍郎。因为生前一直和太子共事,太子继位后,追赠他兵部尚书。明代兵部尚书被称为大司马,所以成家府邸也称为大司马府。后来成琎的五世孙成谐在蒙古俺答汗进犯北京的战役中,先立功,后战死。成家府邸的庭院和房屋连廊苏中地区风动水车模型戏曲爱好者在客串民俗节目演员成氏宅邸堂屋兴化老街,这里的人们还在从事最古老的民生行当寿衣店、杂货店、布店老城湖面捕鱼人兴化四牌楼四牌楼是兴化见于明代的古迹,上面悬挂了四十几块历代的名人旌表牌匾,文革开始后被拆毁,年经百姓捐资,得以复建。牌楼内部的匾额层层叠叠现有47块匾额中,只有一块匾额是原物,就是‘两朝忠荩’。这块匾额是为了表彰成家两代为国尽忠的事迹。其他的匾额都是邀请当代书法家按照当年的样式摹写的。赵海仙是晚清‘兴化医派’的杰出代表,他的宅院中西合璧,是兴化城中有特色的老建筑代表。青砖花墙这座宅邸以青砖花墙为界,西边是中式宅院,东边是中西合璧的三层洋楼。宅邸中的洋楼和花园是大盐商、木材商为了感激他的救命之恩,特意聘请著名工匠为他修建的。东西院的连接部位花园洋楼洋楼的底层洋楼的上面两层葛家澍纪念馆葛家澍也是兴化的名人之一,被誉为我国会计学之父。东岳庙抗日时曾毁于兵燹,近些年才被重新修复东岳庙内的金刚兴化状元坊状元坊属于明代兴化状元李春芳,在隆庆元年,李春芳曾担任内阁首辅,被时人称为状元宰相。三兴化市博物馆兴化市博物馆主要展览了与郑板桥和施耐庵有关的文物、作品和故事。兴化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作为博物馆来说也是标新立异,其馆阁玲珑,池草丰茂,与江南灵秀气质相吻合,是我参观的博物馆中最具特色的一个。兴化博物馆大门兴化博物馆的建筑风格中厅的水草博物馆内陈列的精美工艺品博物馆内郑板桥塑像,影壁上是郑板桥的书画作品郑板桥早年生活颠沛流离,考中秀才后,以教书为业,但是收入微薄,不足以养家糊口,于是他改以卖画为生,先后客居扬州年。板桥行吟图郑板桥被称为扬州八怪之一,其怪异之处在于以下方面。首先他开文人卖画先河,并不扭扭捏捏,而是开出润格明码标价,拒绝赊欠。郑板桥的怪其实是他不愿融合于世间的流俗中,终生洁身自好,不沾染一点平常人的趋炎附势德性。郑板桥的竹石图一郑板桥平生只画三种东西,即竹子,石头,兰花,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这个三种东西代表了郑板桥的秉性取向,竹子有节气,石头有风骨,兰花有君子气质。郑板桥的兰花图别人画兰花和竹子,只是为了欣赏和娱乐,而郑板桥画兰花和竹子,则是寄托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这两种植物和石头所代表的高洁、正直、坚贞和豪迈的气韵,都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出来,并且题诗言志。郑板桥的竹石图二经过多年的漂泊生涯,郑板桥在雍正年考中举人,并于乾隆元年考中进士。由于其不合流俗,不托关系拜码头,所以在五年之后才被选为县令。在十一年的县令生涯中,他精于政事,体察民情,处处为民造福,清廉为官,赢得了极好的官声。板桥小妾喂他樱桃的雕塑郑板桥的诗书画,世称“三绝”,其比较有名的题诗有‘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等。郑板桥为竹子和石头所题的最有名的诗叫《竹石》,诗曰: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板桥家书这封家书显示郑板桥的为人,对待仆人的子女如同自己的孩子,在他看来读书中举做官都是小事,做一个明理的好人才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对联之一这幅联语说明了郑板桥对于做官对于做诗对于作画的看法。在他看来,作画写诗,既是雅事,也是俗事。他认为大丈夫应该立功天地间,为民众谋福利,作画其实不过是为了供人赏玩。郑板桥在做官十年之后,看透了官场的黑恶,因为为百姓请命,忤逆了上司,导致丢官。于是他重操卖画旧业,潇洒转身,还题了一句诗:写取一枝清瘦竹,乌纱掷去不为官。对联之二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幅对联概括了郑板桥对艺术的领悟,善于标新立异和开拓创新,才是艺术的佳境。他的书法自成一体,如乱石铺街,又字字高雅清致。对联之三,东邻文峰古塔,西近才子花洲,这幅对联写的是郑板桥故居周围的环境郑板桥抄写的论语郑板桥的书法作品之一,这幅字我认为颇能代表板桥体的风格板桥书法作品之二四垛田风光在兴化城北边大约十几公里的地方,有千亩垛田景区。所谓垛田,是水乡人们特有的发明,就是在田地中开挖出棋盘一样的运河,方便人们驾着船去田里操作。垛田景区俯瞰这里的千垛景区之所以出名,是因为春天种了油菜花,花开的季节万里金黄,啥是好看。千垛景区的观光塔我开车到那里的时候,景区寥落清静,除了阳光普照,几乎没有什么人。因为已经过了花季,所以门票省略了。油菜已经结出了饱满的籽此时的千垛景区,除了个别的农民驾着小船,到田里操作之外,就是零星的游客,雇了农民的船在垛田里穿行。垛田主河道垛田内的二龙戏珠兴化是中国主要的小龙虾产地,这两只小龙虾铜像,取名二龙戏珠。我估计这片垛田的水里,就有成千上万的小龙虾。千垛景区内的拱桥晚开的几株油菜花桥边的野花五施耐庵故里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兴化的另外一个名人。施耐庵故里在白驹镇的施家桥,不过现在那里是属于盐城管辖的地界。离开千垛景区之后,我就导航直奔施家桥,一个半小时之后,就到了那里。树立在村口的宣传招牌看了招牌之后不由一愣,明明施家桥现在属于盐城大丰区,招牌上却写着泰州市最美乡村,难道施家桥是盐城割让给了泰州吗?施家桥村的导览图施家桥村的另一个招牌施耐庵之所以有名而且伟大,就是因为他通过一部《水浒传》,把小说的叙事技巧推向了古典中国文学的最高峰,可以说《水浒传》是一部叙事史诗。再者《水浒传》还是一部描写英雄的史诗,因为施耐庵的创造,使得里面的故事脍炙人口,中国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施耐庵文化园全景整个施耐庵文化景区及周边覆盖着浓密的森林,从远处看,秀堆之上有白鹤在盘旋飞舞。施耐庵文化园的茂密森林施耐庵文化园包括两部分,左边是由牌坊、陵园大门及围墙构成的人文景观,园内有施耐庵的塑像。右边隔着山水园田,施耐庵的坟墓在湖泊间的树林之内。施耐庵陵园牌坊和陵园大门一部伟大的小说,坐在书斋内是写不出来的,正像能写出《红楼梦》的曹雪芹,必定有非凡的经历一样,施耐庵也是一个经历和阅历都极为丰富的人。施耐庵原名施彦端,字肇瑞,号子安,生于兴化白驹镇,耐庵是他的别号。施耐庵从小聪明好学,下笔琳琅。施耐庵的父亲是在运河跑船的,家境不是太好。据说施耐庵考中举人之后,担任过钱塘县的县尹,因为替穷人的冤案辩白,遭到县令的训斥,因而罢官归隐,当起了教书先生。陵园内的施耐庵塑像白驹镇是两淮的重要盐场,也是元末著名农民起义首领张士诚的故乡。张士诚是一个盐贩子,他通过十八条扁担起家抗元,敬慕施耐庵的文韬武略,再三邀请他出任军幕。施耐庵抱着经世济民的理想,加入了张士诚的起义部队,为其贡献了很多良谋。张士诚在高邮称帝后,封了很多读书人进士功名,其中就有施耐庵的一个。张士诚在攻下平江之后,平江就是苏州,开始居功自傲,施耐庵观察此人不能成器,于是就离开了他。朱元璋击败张士诚之后,几次招请施耐庵,施耐庵坚辞不就,为避免朱元璋的骚扰,他避居到兴化老家白驹镇施家桥,开始专心创作小说。施耐庵丰富的从政和战争经历,为《水浒传》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一手经验,帮助《水浒传》成为不朽的经典。施耐庵在施家桥湖心隐居的茅屋施耐庵就这样写成了《水浒传》的前八十回,当时的名字叫做《江湖豪侠传》。小说流传到社会上,被朱元璋知道了,龙颜震怒。朱元璋认为这是一部反书,是一部煽动百姓造反,扰乱社会的书,于是下令把施耐庵抓进了大牢。施耐庵文化园里的双亭施耐庵在牢中受了很多苦,苦无解脱之计。据说一次刘基到牢中探望他,对他说: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施耐庵在牢中续写了《水浒传》的后四十回,写了宋江及水浒英雄们怎么被朝廷招安,为朝廷四处征战,绞杀各地农民起义的故事,这样朱元璋才放了他。耐庵公坊施耐庵的陵墓位于三面环水的一座小岛上,到那里要经过两座桥,整个环境非常雅致幽静。陵墓的前边是一道简朴的青砖矮坊,上书‘耐庵公坊’四字。施耐庵的陵墓修得这么简朴,这里边还有一段故事。话说在抗战最艰难的年,我党兴化县民族抗日政权的年轻县长蔡公杰同志,亲自到施家桥访问巡查,确认施耐庵果有其人之后,为鼓舞抗日士气,发扬民族正气,下拨四十担公粮,作为为施耐庵修碑立坊的费用,于是才有了今天看到的这座简朴的牌坊和墓碑。当年蔡公杰同志年方24岁,这一义举在那个饥馑难熬的岁月,影响很大,起到了振奋民族信心的作用。施耐庵陵墓及墓碑当时时任苏中二分区专员的陈同生同志,为墓碑题写了铭文,上款是:民国三十二年春兴化人民公建。中间是:大文学家施耐庵先生之墓。落款:陈同生敬书。碑的后面是蔡公杰同志撰写的碑文,碑文肯定了《水浒传》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地位,歌颂了人民大众英勇反抗暴政的精神。不得不说,无论立碑这个义举,还是陈同升的书法,都非常完美。施家桥村的村头题写着施耐庵完成《水浒传》后所题的两首诗参观完施耐庵文化园,我来到了隔壁的施家桥村。村中为了迎接游客,整肃一新,墙上画着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有关故事,就像小时候我们看的连环画,村里到处挂着红灯笼。村中的小广场

整肃一新的街道

施耐庵创作《水浒传》的有关故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bz/1095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