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击的青岛从经济中心跃升为高等教育中心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爱心分享会 http://news.39.net/bjzkhbzy/200927/8250713.html

一直以来我国的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都有一个特点,即经济中心和政治文化中心呈现分离之态。政治、文化中心一般由省会承担,而经济中心则另有经济强市,如广州和深圳、南京和苏州、济南和青岛……,后者如深圳、苏州和青岛,在省内GDP长期排名第一,而高等教育领域则一时难望省城的项背,但青岛却是沿海省份的一个特例,作为山东省的经济中心城市,在过去二十年的发展中,青岛正从经济中心悄悄攀升为比肩济南的高等教育中心。

(青岛鸟瞰,图源网络)

发端: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筹建

于国内各大城市而言,在实验室前冠以“国家”二字,意味着加入科技力量的“国家队”,获得国家级的科技项目、科学资源、科创人才和科研成果,代表着某一领域面向国际竞争的使命与定位,背后意味着相关产业发展的“优先权”和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年,科技部批准北京凝聚态物理等5个国家实验室筹建,年,科技部再次扩大国家实验室试点,启动海洋、航空航天、洁净能源等10个重要方向的国家实验室筹建工作。15个国家实验室,5个转为研究中心,归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序列,9个仍在筹建,到了年只有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去“筹”成功正式建成启用。

能否获批筹建国家实验室是对城市实力的一次重大考验,学术优势、政治地位、经济水平,多种因素都被纳入考量之中。一般来说,非首都非省会城市很少具备筹建优势。目前我国国家实验室处于“建成”状态的只有五所,其中北京两所、兰州一所、合肥一所、青岛一所,即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可以说青岛是唯一一个坐拥已建成的国家实验室的非首都非省会城市。

建设国家实验室对一座城市而言,既有面子也有里子,全国各地无不垂涎,竞争激烈。青岛除了城市政治地位不具备优势,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的筹建还要面对许多难关,据笔者调查,由于验收标准和相关体制争论,国家实验室始终“筹”字难除。在激烈竞争和非议之下,青岛的国家实验室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图源网络)

早在年,由中国海洋大学牵头的驻青海洋科教单位就向科技部提出建设“青岛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议。立足当地海洋资源优势和建国后的一系列海洋科研突破,年共建单位向科技部报送申请报告书。年,终于在重点领域国家实验室筹建计划中看到了青岛的名字。

尽管当时筹建工作尚未正式获批,青岛市和山东省已经对此项“海洋强国”战略举措给予了高度重视。年,青岛提出的国家实验室建设方案通过了科技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论证。紧接着年,省市政府各投入万元,启动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建设。年省市新增投资3亿元用于实验室二期建设,年,青岛市又追加投资9亿元全面启动基建工作。年,山东省再次上报申请设立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终于获得函复,实验室开始试点运行,年正式建成启用。15年的时间,13亿元的投入,青岛终于在海洋科技上站稳了国内第一梯队。

截止年,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已经是兵强马壮,成绩斐然,共有基金委创新群体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团队2个。累计发表论文篇,Nature及其系列期刊论文9篇,出版专著共计6部。获得各类科技奖励共计26项。成功研制全球高分辨率浪-潮-流耦合模式;建成“透明海洋计划”南海-西太平洋潜标观测网;在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近海生态灾害防治技术与海洋牧场环境保障技术、深海资源探测技术等方面获得突破,在推动国家海洋科技创新进步方面贡献良多。

(“海燕-X”万米级水下滑翔机,图源网络)

近年来,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始终致力于打造国家海洋战略科技力量,引领海洋科技攻关。截至年底,已汇聚了一支包含45位院士在内的余人的人才队伍,建成和即将建成8个联合实验室,不断延伸海洋创新链条,科研成果不断涌现:

建成全球首个聚焦海洋生命科学的冷冻电镜中心,推动海洋生物学从宏观走向微观,从生态、细胞水平走向分子水平;建成全球海洋科研领域最快的超算中心,大大提高海洋观测和预测能力,在“透明海洋”“深海极地”“蓝色生命”等大科学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发布了全球首个海洋天然产物三维结构数据库,缩短海洋药物研发周期3-5年,助力打造中国“蓝色药库”;自主研发“海燕-X”水下滑翔机,在全球首次突破水下万米的持续观测,不断刷新世界记录……

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助力了中国海洋关键技术的全球领先,也为青岛向高等教育中心的转变奠定了坚实的科技基础。

小步提升:二十年前的省内高校搬迁大战

如果说青岛海洋科技国家实验室为青岛提供了科技发展的国家级资源和平台,大学的聚集就为青岛科技力量提供了充足的人才储备。

青岛高等教育的发展经历较为曲折,历史上辉煌过,也没落过。年北洋政府倡办私立青岛大学,年民国政府“查青岛交通便利,环境优胜,设立大学,自较济南为宜”,将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改名国立青岛大学,将原私立青岛大学校舍、校产收用,自此开启了青岛高等教育的一段辉煌历史。民国时期,国立青岛大学人文荟萃,汇集了闻一多、康有为、梁实秋、沈从文、老舍、萧红等诸多文化名人,在当时的大学中一时无两。这段风光历史到年画上了句点,彼时国立青岛大学已经两度改名,称山东大学。这一年由于历史原因,沿海大学向内陆迁移,山东大学分拆,主体迁往济南,余下的海洋、水产、地质三系独立为山东海洋学院,也就是后来的中国海洋大学,医学院扩建为青岛医学院,后并入青岛大学。同一时期,青岛还有隶属于化工部的青岛化工学院(后来发展成为今日的青岛科技大学)和隶属于重工业部的青岛建工学院(后来发展为今日的青岛理工大学)两所本科高校。

至此,青岛的高等教育开启了一段“暗淡”时刻。很快年以后,随着莱阳农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山东科技大学的到来,重新为青岛的高等教育注入了活力。

(青岛农业大学,图源网络)

莱阳农学院从年建成起,几十年时间都在莱阳办学,但是在年后的短短几年内,却整体搬迁到青岛,并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年,大学生扩招政策正式出炉,莱阳农学院提交了扩建校区的申请,但是烟台市对莱阳农学院的扩建申请不太积极。此时,青岛向莱阳农学院伸出了橄榄枝,愿意为其提供足够的办学场地,并满足办学要求。莱阳农学院的燃眉之急终于得解,于是双方很快就共建青岛校区达成协议。年,青岛校区建设项目立项;年,青岛校区落成,迎接首批学子;年,莱阳农学院更名为青岛农业大学,办学地点变更为青岛市城阳区,学校正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青岛校区,图源网络)

与莱阳农学院干脆的搬迁相比,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青岛的落户是十多年里慢慢形成的。同样在年以后,石油大学(华东)开始另觅他地办学,与正积极争取高校入驻的青岛一拍即合。青岛拿出多亩地支持石油大学校园建设,从年到年,快速完成一期工程并搬迁了首批学生。年,石油大学(华东)改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与北京的校本部正式分家,拥有更多自主权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将东营的大部分学生都迁入青岛校区,此时的青岛校区也已经扩建,占地超过亩,在校生1.2万余人,成为事实上的主校区。年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招收的学生全部收入青岛校区,但是东营仍然留下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独立学院胜利学院。直到年胜利学院转设为公办的山东石油化工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才正式将注册地变更为青岛。

(山东科技大学青岛校区,图源网络)

在年左右,遇到扩建难题的还有山东科技大学。当时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的扩建计划与山东农业大学撞车,论历史、论地位,山东科技大学只能让路。但泰安并非完全不近人情,批给山东科技大学一块土地,但是位置稍显偏僻,开发也有一些纠纷问题难以解决。于是山东科技大学又向济南求援,但是济南用地也很紧张,作为云集众多省属高校的省会,济南的热情不是太高。在关键时刻,青岛再次伸出橄榄枝,得知山科有建设新校区的想法,青岛一位副市长连夜赶到泰安,给出了优惠的条件。青岛为山东科技大学优惠提供了近亩土地。年9月山科青岛校区开建,年即开始有近万名学生入驻。年,山东科技大学正式将校本部注册地迁至青岛校区。搬到青岛后,山东科技大学发展十分迅速,如今在山东省属高校中名列前茅,对优质师资的吸引力明显增强,一些年份在河北、黑龙江一些省份录取分数线高过一本线近五六十分,办学效益提升非常明显。

莱阳农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山东科技大学的迁入壮大了青岛高等教育的队伍。在二十年前的高校搬迁大战中,青岛抓住了大学生扩招、高校扩建的重要时机,以长远的战略目光,将资源优先向高教事业倾斜,为青岛高等教育的长足发展打下了地基。

再次发力:新一轮科教资源引流

随着高校迁入和本地大学的成长,青岛的高等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但是青岛不满足于此,对于建设高等教育中心,提高城市创新力量,青岛雄心勃勃。为了踏上城市发展的新征程,青岛提出了“学深圳、赶深圳”这样雄心勃勃的口号,把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生命线,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南看深圳,北看青岛”,新的目标又向青岛的科教力量提出新的要求,于是在新一轮科教引流中,青岛更专注于“优质”,境内高教机构应为国家、工程大学或专业排名前5名,境外高教机构应为世界一流大学或一流学科,对于引进的优质高教机构,青岛给予连续5年的百万级资金补助、-亩的专门用地和各项配套服务。目前,已有27所高等教育机构在青岛落地运行。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图源网络)

山东大学作为山东省内大学当仁不让的老大,因历史上长期在青岛办学,一直存在浓厚的青岛情节,而青岛也没有忘怀山大。在90年代和年都曾经为回归青岛做过努力,可惜都没有成功。直到年,山大再次提出建设青岛校区,得到了青岛的积极回应。青岛批复“蓝色硅谷”核心区亩校园规划用地,按照交钥匙工程的模式分三期建设,完工后,校区可入住2.5万学生、左右教职工。年,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一期投入使用,迎来首批余名学生。投入使用以来,山东大学六大学院整体搬迁至青岛,并且新增了十几个教学及科研单位,山东大学青岛校区招生规模迅速增长。对此,年,山东大学联合青岛已经加速推进二期建设,建设体育馆、公寓、艺术中心等7个项目,总投资规划超过18亿元。随着工程项目的不断推进,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将吸引越来越多的学子和人才。

(北航青岛国际科教新城效果图,图源网络)

在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不远处,北航青岛国际科教新城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中。年,青岛与北航签署协议,共建北航青岛科教新城,包含北航青岛校区和北航科技园两个板块,开展本科及以上全日制学历教育、科研平台建设和国际交流等。据悉,该项目一期建设投入41.83亿元,建设用地亩,建设包括教学楼、图书馆、体育馆、学生宿舍等地上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的校区。近些年,青岛陆续引进了多所高校在青岛建设分校区,如年开工建设的哈工程青岛校区、年开始建设的以“莫比乌斯环”建筑形体呈现的中央美院青岛校区、年正式开工的对外经贸青岛国际校区。年和年携手清华大学共同筹建的清华-青岛数据科学研究院、清华青岛艺术与科学创新研究院,年与天津大学合作共建天大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年新建西南交大青岛轨道交通研究院,年与中国科学院共建中科大海洋学院,年与北大共同筹建的北京大学计算社会科学研究院等等。并且,在综合性人才培养方面,携手复旦、西安交大、哈工大、同济、川大等多所重点高校建立青岛研究院。青岛充分发挥国内名校的教育与科研优势,为当地高等教育添砖加瓦,8所大学和19所科研机构,青岛的高校资源越来越多样化,科教实力越来越强。

兼收并蓄:多层次高等教育生态的繁荣

青岛科教实力的强盛不仅在于规模,更在于多元化的办学层次。、高校有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省属重点高校有山东科技大学、青岛大学、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和青岛理工大学。

(青岛滨海学院,图源网络)

除了公办本科高校,青岛还有6所兼具口碑与教学质量的民办本科院校,包括青岛滨海学院、青岛工学院、青岛恒星科技学院、青岛黄海学院、青岛城市学院和青岛电影学院。其中,有从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如青岛滨海学院的前身是年青岛经开区自立职业高等中学,年成为山东省首所民办专科院校,年升格为山东省首批民办本科;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前身是创建于年的青岛恒星科技专修学院,年更名为青岛恒星科技学院,并升格为本科院校;青岛黄海学院前身是山东省经济职工中专学校黄海分校,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普通本科。也有从知名大学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如青岛工学院前身是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年转设独立院校,借助中国海洋大学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青岛工学院综合实力在民办高校中很有竞争力。青岛城市学院前身为创办于年的青岛理工大学独立学院——琴岛学院,年正式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民办普通本科高校。青岛电影学院前身是创建于年的北京电影学院独立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年经教育部批准,转设为民办本科院校。

(康复大学,图源网络)

综合类、理工类、艺术类……多层次的办学格局还体现在青岛科教对教学领域的扩展。据悉,青岛今年还将正式启用康复大学,这是一所在青岛筹备、诞生和成立的大学。年,中国残联提出建设康复大学,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建设康复大学被写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4个国家级发展规划。作为国内首个也是世界唯一一所专门为残疾人康复而建设的大学,残联主席张海迪介绍,康复大学将培养康复医生、辅助器具工程师等,一定能够为残疾人,为中国万失能、半失能的老人提供更好的服务,让更多的残疾人和家庭生活无忧。可以说,康复大学落地的城市将会在康复领域掌握发展先机,为了抓住这个机会,青岛无偿提供康复大学建设配套用地亩,负责康复大学基础建设,实施交钥匙工程,并主动承担康复大学办学经费和专项经费上支付不足部分,为康复大学落地全方位护航。年,康复大学落地揭牌活动在青岛举办,年,康复大学校园主要建筑计划基本竣工。康复大学无疑是医疗康复领域的顶尖学府、权威学术机构、一流的康复人才培养地,它的启用是青岛第一次占据一个行业的科研学术高地,这对青岛高教事业具有不同凡响的重要意义。

青岛通过科教引流、建设已经囊括高等教育的多个方面,为各类人才培养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教育平台。

立志高远:青岛是怎么做到的?

蓝天碧树、湛蓝海景,比起其他北方城市略显粗犷的风格,青岛的景色更像南方海港城市。宜人的景色,宜居的环境,是青岛吸引高校迁入、科教引流的基础性优势。

发达的经济是青岛发展科教事业的重要基石。年,青岛GDP亿元,全国排名第十三;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当时国内第9个工业规模突破“万亿”的城市;过去20多年间,青岛经济总量在北方城市中仅次于京津,一直保持着“北方第三城”的地位。年,青岛GDP达到了.5亿元,与天津的差距正在缩小,有望冲击北方第二城。

(青岛,图源网络)

对引入的优质高教机构,见缝插针提供优惠条件,做好各项服务是青岛科教引流的诚意。慷慨给地、给资金只是第一步,对于入青建设的高校和机构,青岛给予人才公寓、房屋租赁、税收减免、机构设置等优惠政策,并提供高层次人才、子女及配偶落户等配套服务。

青岛在科教领域的布局还离不开主要领导的推动作用。青岛市长赵豪志在青岛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中提到,“支持在青高校“双一流”建设。推动康复大学建成使用。加快青岛现代职教园和青岛卫生健康职业学院、青岛中德智能制造技师学院建设。”“健全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和生均公用经费动态调整机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青岛已经聚集了1所已建成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所大学,1所大学,多所省“双一流”高校和若干优质民办高校,引入8所名牌和重点大学分校区和19所重磅科研机构。去年以来,青岛人才总量突破万,在青两院院士66人,一级学科博士点超过60个,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人数45.7万,青岛的科教资源已经逐渐比肩济南。青岛越来越强的科教力量为产业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术资源,带动当地产业和经济的发展繁荣,优质高校校区的建设,为海滨城市增加更多人文自然气息,强大的经济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又反哺青岛科教建设,青岛的城市发展优势越来越强,进入了正向循环。青岛正在向高等教育中心转变,但这远远不是终点,青岛的科教之路还在前行,相信未来我们会看到高教与城市相融合后更具创新活力的青岛。青岛从经济中心向高等教育中心攀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必定会成长为产业的科创中心,其中的远见卓识和决断魄力也值得其他城市学习与借鉴。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yy/128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