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基技术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的新技术,是对传统化学合成法的颠覆。在已开启的“十四五”发展新篇章中,这项新兴产业蕴藏着大机遇、大市场、大空间。
近日,在中国企业家博鳌论坛·“碳达峰碳中和”绿色经济高峰论坛期间,上海中能集团总裁黄海粟分享了企业在绿色低碳发展上的机遇和布局。
生物基技术破解高碳排放难题
黄海粟介绍,上海中能集团及旗下上市企业新日恒力聚焦生物基新材料领域,即以生物发酵法生产新材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石油基化学法生产的新型生产方法。
年上海中能集团独家买断中科院第三代生物法生产长碳链二元酸,进一步加工之后就是下游很多工业成品的重要材料,比如长碳链聚酰胺(也叫“高端尼龙”)、“工程塑料”,可以广泛应用于高端能源、新能源汽车、医药、航空航天等数十个高新科技材料行业。
“这个白色结晶粉末就是新日恒力的核心产品(长碳链二元酸),看起来晶莹剔透,像水晶一样。”黄海粟现场展示了样品。
(新日恒力生物基新材料产品长碳链二元酸)
目前,美、德、日等国家还是采用化学法生产,化学法有个很大问题,即合成条件苛刻,需要高温、高压、10个以上的合成步骤以及催化剂,此外还需防火、防爆、防毒设备。不仅成本高,环境污染还严重。
黄海粟表示,而生物发酵法只需在常温及常压下就可以完成产品合成,不仅成本可减少三分之一,并且还能在生产过程中有效减少约30%的碳排放,对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基材料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目前全球有4万亿美元的石化产品,而生物基替代率还不到5%,预计到年生物基可替代率能达到35%,生物基材料将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黄海粟介绍,依托联合全国科研院所和高等学府形成的创新合作机制,新日恒力上海中能不仅获得科研院所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转让,同时还设立了“宁夏中科院生物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生物基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并且,上海中能集团在联合郑州大学进行产业化量产后,产品已经完全可以替代进口,实现技术化、国产化。
目前,新日恒力拥有的是第三代长碳链二元酸技术,产品采用水精制,同时降低环保压力、能耗成本(目前同行业中唯一具有自备电厂)、原辅材料成本,以及人工成本(生产基地拥有多家生物发酵和精细化工等技术和生产人才)。
该技术是中科院七个国家级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之一,并在年入选中科院“弘光专项”,技术水平全球领先。据黄海粟介绍,新日恒力计划在明年内争取释放全部产能至5万吨。
产研共克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
中能集团还有一个核心产品是长碳链聚酰胺,是与郑州大学合作的生物基长碳链尼龙高分子材料的技术转让,也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科技部列出的重点支持发展项目之一。
黄海粟表示,年6月,中能集团已经与大同市人民政府签订投资协议,在大同市云冈区建设生物基新材料(中国)产业城,加快产业化落地。首期投资亿元,首期年产值有望达到亿元,首期利税70亿元。
中能集团力争未来5年内将产业园打造成国内乃至全球装置最全、单线规模最大、原材料单耗最低的生物基长碳链聚酰胺(含耐高温)的生产基地之一,推动汽车、航空航天、电子电器等领域的创新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我们现在处于技术更替时期,新技术新产品爆发的前夜。”黄海粟表示,长久以来,新材料领域被美、德、日等国家垄断,中能集团和新日恒力整合资源、围绕生物基新材料进行全产业布局,重点突围关键领域“卡脖子”环节,助推我国新材料行业和民族工业走向高质量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