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红军,作家,评论家兼出版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黄海数字出版社特约编审,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当代散文》副主编、《胶东散文年选》主编。主要作品:长篇历史人物传记《马钰传》、长篇散文《冰心与烟台》、散文集《结庐在人境》、报告文学集《中年的船,没有港湾》、文学评论集《写作其实并不难》和《胶东地域散文写作论稿》。作品被《散文选刊》《人民周刊》《新世纪文学选刊》《海外文摘》《人民日报》《联合日报》《齐鲁晚报》《齐鲁周刊》等转载和连载,在各级媒体刊物发表文艺作品评论文章达40余万字。曾获《人民日报》征文奖、刘勰散文奖、齐鲁散文奖、吴伯箫散文奖首届理论奖、山东省文化艺术优秀成果奖、烟台市第十二届文艺创作奖、烟台市第十四届文艺创作奖、烟台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主编并策划出版《迷人的风景》(—年中国网络作品选)、《胶东散文年选》()()()()()《胶东作家亲情散文选》《胶东散文文库》《胶东优秀家风故事》《半岛散文家文丛》系列和《胶东散文十二家》《黄海散文双年选》《黄海散文百家作品选》《黄海散文精选二十家》《黄海散文十四家》散文卷系列专辑等各种散文专著、文集四十多部。
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以黄海散文写作的地方路径为中心
文/焦红军
天下大势,浩浩荡荡。中国海洋的第三大海——黄海,千百年来,以其宽广博大的胸襟,士可杀不可辱的风骨,日夜奔腾不息,汇江河千川而成海。
站在低处生活,站在高处思考。在胶东,在中国的黄海岸边,有这样一群普通人,他们的身份变动不居,多容而兼备,他们利用工业互联网和
崔洪国《在行走中发出独立的声音》《与雪野湖的灵魂对白》:一个人专注于他的精神疆域时,思想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崔洪国近期的散文创作,愈来愈显示出这种思考和创作倾向。他一反过去的歌咏、叙旧、描述之笔调,思考愈加深沉,笔力愈加沉重,写作愈加雄劲,显现出一个成熟的散文写作者思想的洞天。我仿佛看到,作为一个思想者的崔洪国,他沉浸于全宇思维的洞天之内,思接千载,神骛八荒,醍醐灌顶,甘之若饴。其思其索,如地下悬河,表面寂寂,内心深远。正如他在阅读笔记中所写:“今天一上午再次仔细读了好多遍张炜主席的散文名篇《融入野地》,越发感觉对文学除了热情、爱好、勤奋,更多还要有发自内心的敬畏和虔诚。”他在文中说,要始终葆有富足,积累的速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积累。他坦言:诚实的劳动者和艺术家一块儿发现了历史的哀伤,即:不能够。说得振聋发聩!这是一个思想者的思想。
他的《与雪野湖的灵魂对白》每一次哲思,每一次顿悟,都是能量的积累,预示着向上突破的力量。读崔洪国的散文随笔《与雪野湖的灵魂对白》,不亚于一场对灵魂的拷问,在与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关系中,去感悟人生的真谛,把握生命的真正价值和走向!崔洪国的散文真挚、才学、温情,是其性灵、品位和气质的流露与追求,因此,他近几年的散文创作,伴随着这种理性的思考,在悄然中为之一变,从而能够不断进入新的创作境界。
刘尚伟《秋入人间第几重》:散文的小品文作为散文的一个独特品类,它起源于晚明,兴盛于明清,以抒志言情的随笔杂谈为言说内容。刘尚伟的《秋入人间第几重》作为一篇小品随笔,作者从观秋、说秋、赏秋、思秋、知秋、悟秋为之笔,文章只有七八百字,却将都市生活中一个现代人的进取与独具、优容与思考、此岸与彼岸、生活与禅悟、自由与栖居抒写得诗意盎然,趣味横生。《秋入人间第几重》既有一个入世者在繁忙工作之余的心志表达,同时又有出世者的生活禅悟,入世与出世,如此和谐体现在一个都市生活中现代人的身上,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写道:“单薄的睡衣没有抵御住雨后的秋凉,移步书房,几本闲书静静地躺在台灯昏暗的灯光下,小小的书房愈显得温馨与幽静,自己瞬间进入了无念、无想、无我的意境,短暂间打破了无明,见到山野茅舍,面海花开,人人向往的秋色田园。噢!原来田园不在那头,也不在这头,秋入人间第几重?”作为一种藏锋的写作方法,作者寻秋,观秋,赏秋,知秋,悟秋,却始终没有说出精神的田园所在,在结尾处以“秋入人间第几重?”的自问和他问做结,如羚羊挂角,不着痕迹,更增添了本文的意蕴和内涵。只字片语,意蕴深厚,表现出一个胶东黄海散文写作者工作中百战不殆、永不言败的精神意象和生活中悟道顺生、知己知彼的文化思考。
刘芳军《八角琉璃井》《山高人为峰》:《八角琉璃井》是刘芳军加入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后,在散文写作路上的最新倾情之作。这篇散文写的是作者出差京城,与儿子同游的故事,文章非常随性自然,读者读起来,有如跟随作者由北京—通州—古运河公园观赏游览了周遭。作者有如一个讲书人,以丰富的文化阅历,讲今说古,南北东西,钩沉编织,谈笑风生,将一段古运河风景的佳话演绎得饶有趣味,显示了作者写作的才情和不凡的识见。
作品中最为打动人的莫过于,作者在回程的路上,由车上收音机的播客所讲勾起的对童年的回忆。回忆中交织着作者对奶奶的怀念,对北斗七星、对牛郎织女童话世界的期待,更有对银河中“八角琉璃井”的希冀与寻找。“最难找的是八角琉璃井,奶奶说银河中有一八角琉璃井,由八颗星组成,井中还有一条金鱼,能找到的人会中状元,我认真地找了很多个晚上,也没有找到,虽然现在早早地过了高考季,更没考上什么状元,但每每看到银河时,还是在认真地寻找着。童年时的夜晚,我多是就在寻找这个八角琉璃井时睡着的。”
你看,作者写的是多纯情,整个童年,作者都是在这样的寻找中睡着的。其实,这不仅是作者刘芳军心里的一个梦,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每一个农村孩子的梦?不知别人感受如何,我读之如同亲历。刘芳军以其健谈的文笔,为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过去,还原了一个儿时的梦境,尤其是作品中提到的“八角琉璃井”如神来之笔,有隐喻之笔,也渗透着象征的叙事技法,整篇文章形散神聚,在作者淡淡的不着痕迹的叙述中,父子亲情、祖母亲情、作者的家国情怀却贯穿其中,犹如借力打力,隔山打牛,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仅从这一点来说,《八角琉璃井》的写作探索是成功的,它让我们感受到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出处和来处。
刘芳军的《山高人为峰》是一篇怀人之作,写的是刚刚去世的古贝春集团董事长的印象,作者虽然与其只有两次远距离、近距离的接触,文章中的描写也仅有这两次场景。但作者紧紧抓住这两次机会,以白描的手法,通过观、识、辦、察,将古贝春集团董事长的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谦虚有礼、工作繁重而又好学奋斗的一面,呈现出来,文字描写既有现场感,又有时间流,让读者如置身其中,一同经历感情的沉浮。从这篇快速记录的怀念文字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为人宽厚、性格豪放、胸藏四海的真挚情感,这也是作者散文写性情的最好体现。
王景贤《寻找心灵的白莲花》如果说王景贤以前的散文多是以注重细节叙事结构的形式为主,那么自近年来,随着其情感和笔力的变化增长,其独抒灵性、反思自我、构建自家面貌的心灵小品写作已成为她创作的自觉追求。有人将人的生活世界,划分为三个维度:肉身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现实生命中,生活之水四处流淌,一个人真正的觉醒,不是生命的感悟,而是灵魂的觉醒。有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看到了有,有的人看到了无,而灵魂、爱与慈悲是看不到的。从无中看到有,是智慧。从有中看到无,是觉悟。作者挖掘现实生活之流中蕴含的生命意趣,阐发人生的智慧与灵性,坚守信仰与内心世界的澄净,写出了一个后工业化时代中,一个社会现代人在历经物质负累、千难万险之后,对如何抵达生命的此岸与彼岸、对生命、灵魂、人生方向、生存环境的相息相生、和谐相处方式的有益思索。“白莲花”既是本文写作的文化意象,也是作者生活在海外、远离母语写作,但依然追求不息、写作不止的精神象征。
姜雪梅《灵魂的香气》:散文写作有圈吗?我承认,开始在我的认识里是有的,但是你写多了,在散文写作里沉浮久了,就开始破圈了,圈子也就如大先生所说的那样,无所谓有,无所谓无了。关键在于你在学习写作中过程中,认知提高了,审美变强了,更多的是你心量打开了。
姜雪梅是烟台一个房产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在我的眼里看,就是一个散文写作上的破圈者。年,我们烟台十几名文友,一起结伴去壮游泰山。在众文友的鼓励下,长年累月坐办公室的姜雪梅,行行复行行,以集体的携伴登上了泰山,就是那次登泰山,我发现了一个目标明确、心有所向、意志坚强的姜雪梅。正如她的散文写作一样,几年前,她写来的作品,无非是家庭琐碎、儿女情长的事情,严格地说,在胶东散文的写作群里,姜雪梅是一个岁数大的老大姐,在散文写作上还是一个刚起步的“新秀”。但就是这样的一个新秀,慢慢地变得让众文友刮目相看了,她将散文写作的笔触投向了自己一直融入的地方慈善事业领域,在一次又一次的爱心捐赠、慈善助学活动中,将活动心得,记录成二十多篇文字,以散文的形式在各种网络媒体上发表。在写作过程中,姜雪梅的心量打开了,她的散文写作愈来愈淡定,愈来愈显示出破圈的写作能力,她的几篇有关慈善活动的散文,引发了众多网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