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黄海人
系列报道年第7期
塑料瓶还能玩出什么新花样?
环保创业到底有多难?
一个大学生能为社会改变什么?
黄海学院语言文化学院
级商务英语专业的杜雪婷
用她的拼搏和奋斗给出了答案
她不是只会埋头书本的学霸
她用国家奖学金、
20余项校内外荣誉和多项专利软著
活成了同学眼中的榜样
“塑料瓶里藏着的青春灵感”:从0到1的创新突围
“灵感这东西,有时候真的藏在你最熟悉的角落。”杜雪婷至今记得那个阳光洒满教室的下午。她和团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选题绞尽脑汁,却始终找不到方向。直到她无意瞥见教室垃圾桶里的塑料瓶——“每年中国消耗近亿个塑料瓶,太可惜了,能不能让它们‘重生’?”这个念头像火花一样点燃了她的热情。
与王泽馨导师进行大创沟通交流
软件制作证书
在导师王泽馨的悉心指导下,杜雪婷和团队迅速找到了方向——环保是大势所趋,而塑料瓶改造不仅接地气,还紧扣国家政策脉搏。她主动担起负责人的角色,带着团队分工明确,齐心协力。近2个月的通宵鏖战,2万字的项目报告从零散的想法逐渐成型,他们从最初的迷雾重重,熬到默契十足,最终顺利结项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心怀阳光,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砥砺前行。”王泽馨老师的这句叮嘱,像一剂“青春咒语”,深深烙在杜雪婷心底,激励她迎难而上。
这份拼劲没止步于此。后来,她又挑起“数商兴农——赋能乡村振兴”项目的重担,积极从网课里学习所需技能,靠细致入微的管理带着团队再创佳绩。每一次项目,都是她从“试试看”到“做成了”的青春淬炼。而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王泽馨老师的鼓励与点拨——“不要怕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学习的机会。”正是这句温暖又有力的嘱咐,让她在无数个崩溃边缘咬牙坚持了下来。她的每一步成长,都闪耀着黄海学院“知行合一”育人理念的光芒,也成为学校培养人才的生动注脚。
结项证书
“从迷雾中杀出一条路”:领导力的淬炼
“我不相信天生的leader,我只相信磨出来的本事。”杜雪婷从不甘于平淡。在学校学生会综合事务中心5S管理部副部长岗位上,她接手的是繁琐的电子量化审核,还要协调实验楼事务。刚上手时,她也因流程太复杂而慌过神。但她选择坚持,摸索高效管理套路,学会果断决策。慢慢地,老师点赞,团队服气,她用行动收获“校级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
“黄海学院教给我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如何在责任中成长。”她说。这份历练,让她在面对挑战时多了一份从容,也让她明白:真正的领导力,是在乱麻中理出头绪、在压力下开出花来。
部门活动合影
走出象牙塔,撞见真世界”:实习里的蜕变
“书本是死的,社会是活的。”杜雪婷不满足于课堂里的“安全区”。她先后在咨询服务公司内容分发部和科技公司市场部实习,投身新媒体运营和产品销售。从一开始连怎么跟客户开口都发怵,到后来能游刃有余地洞察需求、推动销售,她和团队最终取得销售季军。“每一次和客户的沟通,都像打怪升级。”她笑言。
这些实战经验,让她从“校园小白”蜕变成“社会通”,也让她更清晰地定位自己。“黄海学院给了我走出去的底气,我要把学到的东西用出去。”她的每一步,都是学校实践育人成果的延伸。
“支教路上的热泪盈眶”:责任点燃使命
年暑假,河南白庙乡鲁楼小学,38度高温,顽皮的孩子,简陋的条件——杜雪婷却说:“那是我最难忘的夏天。”她用贴纸和小红花“收服”五六年级的小调皮,见证他们从坐不住到认真听课的转变。“有个孩子告诉我,他想当科学家,我眼泪差点没忍住。”那一刻,她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也坚定了做教师的梦想。
支教场景
年寒假,她又加入“返家乡”云支教活动。面对时常上课走神的小朋友,她把知识点融入动画片奖励机制,甚至跟家长“组CP”监督作业。一个多月后,孩子们不仅学到了红色文化,还多了几分对未来的憧憬。“传承文化,点燃梦想,这不就是教育的意义吗?”她感慨。黄海学院“四文化”融合育人的理念,在她身上化为行动,化作孩子眼中的光。
志愿者证书
“感恩是最好的接力棒”:黄海土壤里的成长
“没有黄海学院的培养,我走不到今天。”杜雪婷眼里的感恩,是真挚的。她感激家人的默默支持,感激老师的悉心指引,更感激同学的并肩作战。辅导员郭潇雨老师说:“她是那种不服输的女孩,每一次挑战都在突破自己。”而她自己则说:“黄海给了我试错的勇气和成功的土壤,我要把这份力量传下去。”
“折腾的青春才够燃”:未来可期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杜雪婷的座右铭,也是她青春的写照。她正在备考教师资格证,未来想考教师编,把知识和希望带给更多孩子。“教育是我的终极梦想,我希望像黄海学院培养我一样,去点亮别人的青春。”
从大创项目的通宵奋战,到支教路上的汗水与泪水,杜雪婷用“折腾”书写了属于自己的花样人生。她是黄海学院的骄傲,也是无数学弟学妹的榜样。她的故事告诉我们:青春不怕试错,只怕不试;梦想不怕遥远,只怕不追。
来源:语言文化学院
图片、文字:齐震、张雪、全莉
排版:齐震
审核:李镇江、张雪、齐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