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因此我国的川河大多自西向东流动,最终注入太平洋。
淮河,是中国七大水系之一,地处长江和黄河流域之间。发源于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桐柏山。干流自西向东流,全长约为千米,总落差米,流域途经湖北、河南、安徽、江苏省,整个流域面积约为27万平方千米,还是非常广的。
古时,淮河就与长江、黄河、济水并称“四渎”,是我国古代拥有独自入海口的四条大河。那时的淮河从今江苏省响水县云梯关入黄海。
曾与长江黄河齐名的淮河却好像显得没什么存在感,一度没有了自己的入海口,还被调侃是长江的支流,不可同日而语也。这之间淮河到底经历了什么?
黄河任性改道
这一切要从“善变”的黄河谈起。千百年来,黄河干流河道走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其下游河道南北摆动改道十分频繁。这是因为黄河中游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河水携带大量泥沙,到了下游后,地势相对平缓,水流缓慢,泥沙不断沉淀,河道不断淤积抬高,形成了“地上悬河”。一遇洪水,就会发生决堤改道。
据统计,年以前,黄河曾决口达到余次,较大的改道26次。改道范围非常大,最北曾到过海河流域,最南则达到淮河一带。济水由于离黄河太近,而被黄河改道彻底吞并。
黄河夺淮,灾难的开始
而淮河之所以没有出海口的原因就是受“黄河夺淮”的影响。
黄河改道曾多次侵袭淮河流域。在年的时候,黄河泛滥,又又又决口了,汹涌的河水一路南冲,强势侵夺了淮河入海口河道,作为自己的入海口。黄河夺淮入海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泥沙堆积,最终把淮河的入海通道彻底阻塞住了,淮河再也不能直接入海了,被逼另寻出路。
没有了入海口的淮河,排水不畅,诸多中小湖泊渐渐被填满连接成一片,形成了洪泽湖,高邮湖等。没过多久,洪泽湖南堤也被淮河冲破,在往南边地势低的地方流动,在湖泊和河流中几经辗转注入长江,借长江水道入海。
黄河夺淮扰乱了淮河原本自成一派的稳定水系,从此淮河流域水患不断。流域内“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据统计,从16世纪至新中国初期,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
这次黄河夺淮一直到年因黄河的再次改道才结束。可是,淮河的入海故道已形成实实在在的地上河,无法恢复如初,淮河流域依旧水灾频发。
淮河重新走向大海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特别重视淮河的治理,大力开展治淮水利工程,修建人工河。经过几代人几十年的辛劳建设,疏通了多条淮河入海河道,大大增强了泄洪能力,减轻了水患问题,使淮河大多数时间比较的风平浪静。
现今淮河主要有四条入海通道: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通道、淮沭新河。
入江水道:现今淮河70%的河水,还是以南下流经长江入海。从洪泽湖三河闸流出,至高邮湖、邵伯湖,再进入芒稻河,南下至扬州三江营汇入长江,随长江流入大海。淮河入江水道全长约多公里,是淮河水排泄的最大通道,泄洪能力达10立方米每秒。
苏北灌溉总渠:是淮河洪泽湖排涝的入海通道之一。西起洪泽湖东边的高良涧,东至扁担港入黄海,全长约多公里的大型人工河道。具有排涝、泄洪、灌溉、引水、发电和航运等功能。既可以让淮河水起到灌溉作用,还可以让淮河水入海。汛期排洪流量可达立方米每秒。
淮河入海水道:是与苏北灌溉总渠平行的现代人工入海河道,西起洪泽湖二河闸,东至滨海县扁担港入海,全长多公里。3年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建成开通,结束了淮河年来失去独立入海口的历史,终有了自己的入海口——扁担港。在其刚建成后的第六天,就投入到特大洪水的泄洪中,为抗洪发挥了巨大作用。一期工程的排洪流量是立方米每秒。目前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在扩建中。
淮沭新河:位于江苏省北部,淮沭新河连接了洪泽湖和新沂河,是一条以灌溉为主,兼防洪、通航功能的人工河道。通过淮水北调工程,淮河水可以从洪泽湖东北边的二河闸,进入淮沭新河,流经新沂河和新沭河,一路向北最终在连云港临洪口注入黄海。
淮河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条全面治理的大河。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治理中,逐渐形成“一河入江,三河入海”的局面。目前这几条入海水道的综合行水能力可抵御百年一遇的大洪水。
而正在兴建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泄洪能力将大幅提升到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将达到年一遇。不仅极大程度地减灾,还将提高淮河的通航能力,将其发展成航运的“黄金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