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森林公园创意经济里的文化语境

李敢

(南京邮电大学管理学院(信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载负知青岁月的“林场公园”

“(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全名为“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由海林片区和海滨片区组成,位于世界文化遗产—盐城黄海湿地,面积.93公顷,负氧离子平均达到个每立方厘米,是华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生态林园,拥有各类植物种、鸟类种以及兽类近30种。“黄海森林公园”前身为年出于沿海防护需要而成立的国营东台林场,正式兴建于年,迄今,二者依然相依发展。年6月,“黄海森林公园”被江苏省林业局批准为省级森林公园;年12月,被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年3月,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康养基地。

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李敢拍摄

近年来,“黄海森林公园”围绕“康养、研学、文化、运动”四大主题,整合周边可开发资源,聚力打造“湿地+森林”、“生态+人文”特色休闲产品,颇有成效。然而,“东台黄海森林公园”之行,作者印象深刻的并非在于其旅游创意经济,而在于贯穿其始终的“黄海林工”精神(不畏险阻、吃苦耐劳的奋斗作风;敬业务实的科学求真态度;坚守底线,勇于担当的守正创新品质;久久为功、砥砺前行的绿色发展理念),而“黄海林工”精神实则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当地演绎的“知青奋斗史”密切关联。在这里,曾经记录着多名上海知青、无锡知青以及东台本地知青“上山下乡”的集体记忆,也创立了将盐碱滩涂地更变为葱郁林地的非凡纪录。漫步穿行于“黄海森林公园”,令人震撼的是不仅在于其层林叠翠之美景,更在于其间足以促使旅行者去感悟徒手造辉煌的生命激情与峥嵘岁月的回响。一言以蔽之,“黄海森林公园”呈现的不只是自然景色,更是人生境界。

当然,本文并无意延续“青春无悔”体裁去旧调重弹,而是尝试基于生命认知的朴素道理概述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何以相融合,抛砖引玉,就教方家。

染有生命印记的“知青林”难以想象,在半个多世纪前,今日郁郁葱葱、清静幽雅的“黄海森林公园”在当时仅仅只是黄海之滨成片的盐碱滩涂地,因土壤碱性重且盐性高,多数动植物都难以栖息,近似不毛之地。

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李敢拍摄

鉴往知来,抚今追昔,正所谓“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正是半个世纪前的林场知青们以肩挑背扛、双手成茧的方式奠定今日莽莽绿叶林地的基石。观实地,读资料,遥想遐思:东台林场当年身体力行的“拓荒者”们,需要应对的估计不只是自然的贫瘠,也一样有着心灵的困惑。面对茅草和海风的现实,面对所植树苗不断被盐碱地烧死的情形,知青们何曾没有过“噬脐莫及”的悔恨?何曾不会“打退堂鼓”?有过迷茫、彷徨、失落乃至于愤怒之类情绪,才是人之常情。然而,“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退缩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迎难而上是唯一的选择。林场知青不懈努力,试栽培育、技术改良,经过一遍遍的尝试,林场终于有了第一批可以存活的刺槐,再之后,陆续成功种植了水杉、竹子、杨树、泡桐、香樟等数十个品种。

歌曲《我们这一辈》提及的“上山练过腿、下乡练过背”,也许是这段历史的一副很好写照。酸甜苦辣尝个遍,有汗水、泪水甚至“苦水”磨砺的青春才称得上是经得起挑战的人生洗礼,而“学会忍耐、理解后悔”也并非局限于知青晚年的聊以自慰。当然,“上山下乡”的前前后也夹杂着不少“悲催故事”或者“糗事”,但其中折射的人生哲理价值恰在于:物质需求固然非常重要,但人活着更需要一种精神,一种斗志。

在当下这样一个物质相对富足的“丰裕社会”,面对商业力量不断加码、过度宣扬“(消费)成功”的现实,加尔布雷斯当年的一些“非主流经济学见解”也并非杞人忧天,如加氏所言因社会均衡力量缺失导致“私人消费品和公共产品的失衡”。也许,社会生产上的丰富还较容易实现,但人文和精神上的充实仍然任重道远。对个体而言,能否养育出相应的“定力”,对于人生旅程也许更为重要。比如,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行路虽难但好过止步不前”。重温东台林场知青历史,正视林场知青历史,在历史中寻找精神力量和启示,不失为一种可借鉴的生命认知模式。至少,目睹森林公园里整整齐齐、成列成行、笔直挺拔的林木时,不难联想到“挺起腰杆子做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于是,无论是狭义的东台知青史抑或广义的全国知青史,对于简单鼓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作者着实难以苟同。这是因为,过去的虽然已经在物理层面上“过去”,但并未在精神层面上“消逝”得无影无踪。

“上山下乡”(“老三届-”)那一辈人基本上伴随着共和国的成长而成长,他们见证的不只是国家发展的挫折与重振,同样也夹杂着个体生命的起伏跌宕。而人生境遇原本各异,“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得失成败均在所难免,不过,但凡有“舍”皆有“得”,反之亦然。退一步而言,人生百年,在看到“世事江河日夜流、人生天地蜉蝣寄”的时候,也要能见到“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生命豪情。

“知青、知青”演绎的无非是“行中有知与韶华长青”

在盐城,无独有偶,北向距离“黄海森林公园”五六十公里,同属盐城但有“上海飞地”称谓的大丰区有座“中国知青主题馆/大丰上海知青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前前后后有8万左右上海知青在大丰工作、学习和生活),陈设有“中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史略”。纵览其间文字和图片,颇有启示——“上山下乡”时代的功过是非只能是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但有一点不变的是:人人都有弥足珍贵的青春韶华,青春本身是无过的,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的长征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长征路”,无论多么苦多么难多么艰辛,生命历程始终是脚踏实地的坚毅旅程。

江苏黄海海滨国家森林公园李敢拍摄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jt/129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