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给了我们多少历史教训吴百兰

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这是一场陆海战场交替的近代化战争。它直接影响了20世纪远东政治局势,和中国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

甲午海战的三战皆败,北洋海军的全军覆没,对整个战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直接导致后来的“割地赔款”、丧国辱权,使中华民族遭受到了一场巨大的历史灾难。

同时甲午海战中,以邓世昌为代表的海军官兵浴血奋战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惨烈的失败,极大地激醒了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斗志。

救亡图存,寻找救国方略,成为甲午战后,中国社会的主旋律。所以说,甲午海战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与军事意义。

甲午战争的战略地位

日本明治政权建立之初,就确立了以侵略打张为最高国策,以武力征服亚洲的“大陆政策”。而朝鲜和中国便首当其冲地,被列入其侵略扩张的重要目标。

年,日本最高统帅部“日军大本营”建立,并确定了日本海陆两军的战略方针。陆军主力由海上输入渤海海湾择地登陆。在直隶(今河北)平原与清军决战,然后兵临北京,迫使清政府签订城下之盟。

要在渤海海湾登陆,首要问题就是制海权。于是,日军军国主义者经过长期战略准备,精心策划出了歼灭中国海军主力,夺取黄海、渤海的制海权,来保障陆军兵团在渤海湾登陆的战争的策略。

如此制海权在战争中凸显出其重要性,日本为了实现侵略中国的战略目的,日军大本营为此特别将作战设置成两个阶段。

日军先侵入朝鲜。牵制中国军队;日本海军舰队联合出海,伺机歼击中国北洋海军,再夺取黄海、渤海制海权。若海战不利则根据不同情况再制定出具体的新作战预案。由此可以看出,两国海上角逐制海权,直接关系战争的进程和胜负的结局。甲午海战实际上是一场以海军决战的战争,且在世界海战史上同样具有重要地位。

清政府筹建北洋舰队

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惨败,使清政府开始意识到巩固海防,建设海军的重要性。为了抵御西方列强的海上入侵,清政府用不长的时间集中筹集经费。

年,清政府批准左宗棠在福建马尾设立总理船政事务衙门,购外国船炮,并开设造船厂,发展了一支新型的“近代海军”,筹建了一支远东居首的中国“北洋舰队”。

恭亲王提出:“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6条紧急机宜。年,清政府下令由沈葆祯、李鸿章分任南北洋大臣,从速建设南北洋水师。北洋水师先成军。

年,日本吞并琉球后,清政府也看到了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李鸿章选定德国伏尔铿船厂订造两艘铁甲舰,“定远”、“镇远”及一艘铁甲巡洋舰“济远”。

年,中法战争爆发,“定远”、“镇远”滞留德国,直到中法战争以中国战败结束,福建水师全军覆没后,两艘铁甲舰才来到中国。

由此,清政府正式设立海军衙门。并任命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庆郡王、李鸿章协办。并选定威海卫和旅顺西地建设海军基地。

在外定购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军舰竣工。加上自造舰,北洋水师的舰艇总数达50余艘,清政府北洋水师正式成立。

这支海上力量的存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遏制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堆迟了战争爆发近10年之久,同时,支撑了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坚持了7个月的时间。

可惜,这支代表清政府海防的北洋舰队,却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清政府苦心经营数10年的环渤海防御设施损失殆尽,未能有效地保卫中国的海防。

甲午战争中,中国以三大海战失败,痛失制海权

甲午战争是一场中日争夺朝鲜半岛控制权的战争,始于丰岛海战,止于中日签署的《马关条约》历时9个月,史称“甲午战争”。

一、丰岛海战

年7月25日晨,“济远”、“广乙”完成护航返航至朝鲜丰岛海面时,遭遇日本联合舰队“吉野”、“浪速”、“秋津洲”号三艘军舰袭击,“广乙”、“高升”号被击沉,“济远”带满身的伤痕和惨败返回,中国战败。

如此,日本军国主义不宣而战,打响了甲午战争。然而,最好的战术就是不宣而战,抢占先机,先发制人。

二、黄海决战

年清政府对日宣战,北洋舰队“定远”舰率先打响了黄海海战的第一炮。战斗开始不久“定远”号舰就被击伤,信号设备被击毁,失去统一指挥。

日本海舰的快速,在战役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一开战,日舰“吉野”等4艘快速舰为前锋,其余8艘为本队,排成鱼贯纵列。半小时后,日舰突然变成双行鱼贯。

此时,若北洋舰队主力速度快的话,迅速变换队形,给日舰队拦腰一击,那离战胜也就不远了。可惜:

我舰迟慢,变化艰难,所以受敌致败。

日军的新式火炮在战争中也起到了决胜作用。

吉野舰所发快炮,络绎不绝,定远、镇远两铁舰仅发一炮,而吉野之炮已约有40弹丛集我舰……且我舰甫开一炮,烟历14分钟不散,手足忙乱,我军因是为敌所乘。《郑观应集》

北洋水师损失惨重,被迫退回旅顺避战保船。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手中,中国再次惨败。

三、威海卫战

黄海战役失败后,北洋舰队便退守威海。年日军进攻威海。中日两军在威海南北两海口展开对峙。经过一周的鏖战,这支号称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舰队全军覆灭,丁汝昌服毒自尽。甲午战争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宣告结束。

甲午海战中日双方军事力量对比

甲午海战中,北洋舰队共投入14艘军舰,日本12艘。表面上看,北洋舰队的“定远”、“镇远”舰吨位大,装甲厚,似乎占有优势。

但是,北洋舰队参战军舰都是年以前的产品,而日本参战舰船有7艘是年后制造的,“吉野”“秋津洲”更是战前才下水的。

中国的“新式”舰船仍然落后于日本舰船。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这时代,发明迅速,一日千里,所以中国的政治家们很快地觉悟到,在近代的铁甲舰问世之后,他们的新船已经落伍了,正象帆船落后于英法联军的炮船一样。《中国进步的标志》

甲午海战的军事意义

甲午海战的结局,对世界海军武器装备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为世界各国提供了难得的实战借鉴。

“谁拥有海洋,谁就拥有世界”。制海权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兴衰的作用愈发明显。海军的军事力量成为实现并维系国家的国际地位,是一个国家维护祖权的重要力量。

甲午海战提供了蒸汽装甲舰队采用机动战术的成功战例。在这场实力相当的海战中,中国舰队战略、战术老套落后死板。而日本舰队则根据编队内诸舰的不同特点,以灵活快速纵队实施穿插和分割包抄,其机动战术大为奏效。

再有,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改革学制,“水师的将士自幼皆入学读书,历加考拔,派至练船练习。”北洋海军的章程,虽然也是参照英国先进的海军规章制度制订的。

但是,官制还是清政府的旧制,海军提督受制于北洋大臣。北洋水师的训练也不是按实战演习,这就严重地影响到实战中的战斗力。

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了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及创办大工业。《马克恩恩格斯选集》

甲午海战是世界上首次,以蒸汽铁甲舰为主力的大规模海战。如此,从军事战略意义上说,甲午海战的失败,决不只是仅仅损失几艘军舰,而在于丧失了制海权。此后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日军便向中国境内大举进犯。

总结

综上所述所说,可以回答问题了,甲午海战中国的确是战败国,但清军并非不堪一击,起码还是有邓世昌等一批的民族英雄的海军将士们,也有清政府及李鸿章等人的积极支持。

之所以甲午海战还是失败了,总结起来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还是中国海洋文化素质、海防理论落后。

中国历朝历代都是一个陆战意识强烈的国家,长期的闭门锁国和禁海,使中国形成了重陆轻海的国防意识,使中国失去了海洋发展的历史机会。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一代又一代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海洋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价值,建设起一支强大的人民海军抵抗帝国主义的侵略,坚决悍卫祖国的领土完整。

钓鱼岛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谁敢侵犯,中国人民海军必定将其消灭在汪洋大海之中。因为今日之海军已经深刻地接受了历史教训,深刻地懂得海洋是更宽阔的天地。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jt/12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