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药物治疗 http://pf.39.net/bdfyy/zqbdf/170927/5727229.html
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主管主办
上海发展战略研究所协办
新时代?新决策?新发展
★编者按
大学科技园是一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它依托大学人才密集和知识创新的优势,结合市场的资金、管理和需求,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促进城市经济创新发展,在创新创业时代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大学科技园在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比较著名的有美国斯坦福科技园、英国剑桥科技园、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科技园等。它们拥有良好的创业服务和人才供给,注重搭建多元融资渠道和高质量成果转化体系,值得我国大学科技园学习借鉴。据统计,我国大学科技园主要分布在华东和华北地区,京、苏、沪三地大学科技园数量分列全国前三位。从上海看,大学科技园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企业孵化成效显著,成果转化日益成熟,创业培育初见成效,协同发展不断深化。但也面临一些问题,特别表现为大学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不高、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都有待健全等方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热望,在沪大学科技园特别是国家级科技园要充分认识到创新发展的重要意义,直面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借鉴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的成功经验,发挥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等方面的主要功能,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做出应有的贡献。
目录
一、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二、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三、主要发达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经验总结
四、推进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现状
大学科技园是连接学界和业界的中心纽带,是科创中心建设的重要承载地和策源地,在落实国家战略、推进城市发展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数量规模名列前茅
图年主要省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布情况
据年相关统计,全国个国家大学科技园主要分布在华东及华北地区,京、苏、沪三地科技园数量分列全国前3位,占比达37%,其余省市大学科技园都在10个以下(图1)。上海拥有1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表1),占全国的11.30%。在上海的国家大学科技园中,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以及上海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获评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占全国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的1/4。
表1上海1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情况表
(二)企业孵化成效卓著
截至年底,上海1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培育了家科技小巨人企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66家上市企业。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园企业余家,累计上市、新三板挂牌及被并购的企业23家,包括东方财富网、恒为科技、柏楚电子、饿了么、PPS等,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家,企业获投融资超66亿元。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注册企业家,在孵企业家,累计孵化上市企业13家、高新技术企业47家,在软件和信息技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文化教育等领域集聚了一批业内公认的优秀企业。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连续4年被评为A类“国家大学科技园”和A类“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园内注册企业超家,其中建筑规划设计类相关企业占40%,高新技术企业36家,新三板上市企业4家,先后培育出新眼光医疗、中卉生态、同捷科技、同磊土木等一大批高科技骨干企业。上海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累计孵化科技企业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0家,“专精特新”企业9家,科技小巨人企业6家。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注册企业近家,累计创税8亿元,孵化培育高新技术企业39家、软件企业13家、市科技小巨人5家、市“专精特新”企业10家、市创新型企业2家。上海财经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注册企业总计余家,其中在孵企业92家,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家,注册企业年产值约50亿元,税收总额约3亿元。上海体育国家大学科技园注册企业超家,其中80%为体育服务类企业,70%为校友创业。
(三)成果转化日益成熟
大学科技园是贯通高校与产业的有机体,通过搭建成果转化供给端与需求端的信息对称平台,进一步优化技术转移服务质量与能力,使得高校研究的创新成果能够及时有效地在科技园内完成转化,从而在产业端形成全新生产力。年上海各园区共实现项科技成果转化,其中来自高校的成果有项,占53%。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保障。上海交通大学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较为完备,具有一定的示范效应:一是构建了“1+1+3+5”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出台《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职务科技成果管理办法》《校外兼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绩效考核实施办法》《作价投资实施细则》《合同订立及审批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二是成立上海交大知识产权管理有限公司,开创学校技术持股模式,实现科技成果资本化,促进成果与资本的双向结合。三是对成果转化方式和处置程序进行详细的路径设计。四是围绕“形成、保障、管理、处置”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体系。五是建立健全收益分配制度准则,其中学校收益部分主要应用于资金申请(20%)、成果转化(20%)和产研院孵化(40%)。六是加强服务人员技术培训,优化人才队伍素质。七是成立复星—交大合作基金,不断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
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四)创业培育初见成效
大学科技园是高校学科建设的社会需求信息源,是高校知识技术创新体系与社会创新体系的结合点。大学科技园连接高校和产业的特殊属性,使大学科技园具备创新创业的良好物理空间和优质服务体系,是创新创业的天然沃土。众创空间是高校师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的重要载体。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复翼互联众创空间以高校师生为服务对象,致力于打造全要素、低成本、高效率、便利化、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机构。复翼互联众创空间成立以来,为超过个创业团队提供创业孵化服务,获得社会融资金额超1亿元。
(五)协同发展不断深化
高校与政府、企业、金融、市场的协同发展持续深化,创新要素流动频繁,资源集聚效应不断凸显,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海财经大学依托金融财经专业特色,同长三角经济发展研究院、中国企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金融信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等机构和智库开展合作,持续引入创新资源,形成资源集聚,服务高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及一流学科建设。
二、在沪大学科技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沪大学科技园建设初见成效,但仍面临不少问题,主要有: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与定位尚不清晰,导致大学科技园发展方向及路径产生偏差;大学科技园的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两大服务功能体系尚不完善,对高校创新体系及教育体系的构建助力不足等。
(一)大学科技园功能定位认知存在误区
大学科技园是以大学为依托,将大学的人才、技术、信息、实验设备、图书资料等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为推动知识生产、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高新技术企业和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提供服务,实现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组织。调研发现,相关部门对大学科技园的功能与定位普遍存在认知偏差及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一是把大学科技园当作大学附属机构。在对大学科技园进行定位时,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学科技园并不是高校下设的一个职能部门,而是由高校资产管理公司全资或合资搭建的由大学科技园公司运营管理的服务机构。大学科技园公司一经建立,就应当与高校划清资产关系,建立法人治理机构,高校、经营管理方、社会投资者按照股权关系行使权力,承担义务。调研发现,大学科技园的决策程序仍存错位现象。科技园的重大事情由高校管理层决定,而不是按照企业管理和市场机制进行决策,这使得科技园管理层“等、靠、要”意识浓厚,自主通过市场机制获取资源、谋求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使其在对外合作过程中,缺乏战略意识和市场思维,注重短期利益和局部利益。此外,大学科技园与校内职能部门协作难度大,将大学科技园与高校附属机构或职能部门混为一谈,按照行政体制机制协调科技园与创新创业学院、科研处、教务处、就业办等部门的沟通合作,导致信息、人才等资源双向流动不畅,科技园部分协作需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阻碍了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转化、创新人才培养等服务体系的构建。由于大学科技园与一般职能部门的性质不同,高校在向大学科技园导入资源时存在制度壁垒。例如,高校为扩大科技园载体空间、健全服务体系,将高校部分资产划归大学科技园运营管理,但按照相关政策规定,高校如果以出租的形式将国有资产交由大学科技园运营,需要进行国有资产评估,并按照市场价格出租给大学科技园,这无疑增加了大学科技园的经营压力。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二是忽视大学科技园的创新服务职能。大学科技园兴建的目的是搭建高校与社会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成为高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从历史发展和理论研究角度看,大学科技园应在高校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大学科技园的资源吸纳和效益产出都与高校息息相关,其首要目标是以高校为依托,整合资源,全方位服务高校创新发展,形成辐射效应,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但调研发现,目前大学科技园大多以创造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忽视了其对于高校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作用。这种现象导致科技园与高校衔接松散,背离了大学科技园的创建初衷,制约了大学科技园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把大学科技园视作一般产业园区。大学科技园是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而不是“养鸡场”。大学科技园的主要任务是孵化科技企业,是“苗圃”;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是为大学科技园孵化出来的小企业提供生长壮大的土壤,是“大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服务对象是成熟的技术和企业,它通过良好的政策、资源环境吸引企业和投资商,形成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大学科技园的服务对象则是从应用研究开始,经过小试、中试直到产业化的技术创新过程。大学科技园应当着眼于产业化的上游工作,即技术及科技企业的孵化,产业化的过程则由下游高新技术企业来实现。目前,大学科技园与一般产业园区的功能区别并不明显,在项目及企业引进上没有明确的标准,一些科技园为了经济效益将发展成熟的企业引入园区内,挤占园区孵化空间,导致大学科技园的创新策源能力弱化。调研中有大学科技园反映,之前面向大学科技园的专项财税优惠政策已有部分被取消,各类政府项目的申报难度增加。大学科技园经营压力加大,不得不以盈利为重要目标,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