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青年下乡记三批准去黄海

这样的状态大约经历了十几天吧,情况突然明朗了。听说:苏北黄海农场来接收知识青年的带队人员,已经来到了苏州,并且住进了当时相当高档、用于接待外事活动的“乐乡”饭店。

这个消息,首先是由街道“革委会”传出来的。紧接着,街道“革委会”在养育巷的“耶稣堂”二楼大厅里,又一次召开了隆重的动员大会,上山下乡的动员重新开始。

区“革委会”的领导和农场的带队人员都坐在主席台上,也出席了动员大会。街道的陈志平书记,是位解放“南下”的女干部。她用她那依然还很浓重的山东口音,向大家作了热情漾溢的动员报告。农场的带队人员,也向大家详细介绍了黄海农场的情况。

尤其让青年们感到激动的是:据说农场即将改编为“生产建设兵团”,未来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的领导。也就是在暗示说,到农场去的人,会有一个与军人相关的身份。这对于许多参不了军的人,确实是有一种莫大的诱惑。

当动员大会结束以后,人们步出会场时发现:被批准下乡的名单已经张贴在墙上了。我们“遵义路”街道被批准下乡的青年共有人。其中:女生是63人,男生是74人,基本就是上次被批准去“太仓县王秀公社”的人员。紧接着,一份大红的喜报,也贴到了每一家的房门上。这份喜报的落款日期是:年3月11日。

我们大石头巷居委会被批准的人员(以姓氏笔划为序),女生有六名,她们是:方琪伟、李和娣、沈爱珍、苏青、金昭媛、蒋仁安;男生有十二名,他们是:万汝藩、卫虎根、方明华、许水根、齐颖、初志明、陆桂良、陈福根、袁守祥、袁守高、顾伟民、高苏宝。男女生共计是:十八个人。

虽然太仓不能去、只能到苏北去了,总算比云南、东北、西藏、新疆要近些、好些。至少黄海农场就在苏北的盐城,还是在本省以内。这样一来,即使有些心有抵触的家长,此时也无话可说了。

但到黄海在何时出发?依然是不太清楚,要求依然是“听候通知”。不过,凭那份明确地点、盖了章的“批准通知书”,还可以配发一些票证。例如买棉絮,回纺布,柳条箱,搪瓷杯,铝制饭盒……当时,这些都是紧张凭票才可购买的商品。这也算是在“上山下乡”运动中,对知识青年的一份关怀、爱护和照顾吧!

妈妈可忙碌了起来,她要同时为两个儿子整理出发的行装。我刚从东北回来,妈妈为我添置个柳条箱。二弟另置了回纺布的被褥,用包装箱为他改制了个可以盛放衣物的木箱。为我们两兄弟各做了件列宁装的蓝卡其短棉袄。因为布票不够,夹里只好用回纺布了。

正在此时,在北大荒留场就业的父亲也被遣散回到了苏州。这是自年9月13日后,十四年来我们全家在苏州的第一次团圆。刚刚团圆,又要分离。大概在我与二弟出发的前两天,母亲与父亲郑重商量决定后,我们到观前的国际照相馆拍下了第一张全家照。

去黄海农场的日期和交通工具已经确定。巷里大卫弄的一位柏姓伯母,特意把我请到她家里。请我吃了一顿菜肉大馄饨,算是给我送行。因为她在“卫前中学”读书的女儿,也被批准到黄海农场去了。她再三地叮咛我:等大家都到了黄海农场之后,要互相多关照,互相多照应。

这是年3月24日的清晨。爸妈与三弟,还有仓米巷28号里的邻居金珍姐、汪家阿姨、周家小弟和隔壁一些熟悉的邻里等,把我们一齐送到了南门轮船码头的各条船舷旁。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仅在我们家住的仓米巷28号一个门里面、有七、八户人家,去黄海农场的青年就有四个人:我和二弟齐颖、苏青与就读“苏高中”的在校老三届学生沈蕾。

(全文完)

上篇链接:

“社会青年”下乡记(二)居委会动员

万汝藩

赞赏

长按







































治白癜风方法
那里治疗白癜风最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gj/35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