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40分)
题目一:请以“读书·实践·收获”为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略
要求:①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②字数在~之间;
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读书·实践·收获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哪个更为重要,说法不一。世间博览群书、满腹经纶的人不在少数,而真正能够学以致用的人却并不多。而能达到知行合一的人,往往有着非凡的成就。由此看来,“行万里路”和“读万卷书”同样重要,“行万里路”甚至更胜一筹。也就是说,要想在生活中有所收获,不仅仅要用读书充实自己,更要用实践磨炼自己。
实践可以启发灵感。南朝诗人谢灵运,正是在一次次游览山水中得到了启发,将美景描摹在字里行间,将感触刻画在诗词句中,成为山水诗的开创者。由此,谢公屐变得家喻户晓,而他的诗也被众人传诵。
“诗仙”李白在长安开启仕途,感受到了官场的凶险,他以四川蜀道的凶险为寄托,抒发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的感叹;同样,他在听过天姥的动人传说后,奋不顾身地踏上了旅途,也正是在天姥山感受了动人的天籁,才挥洒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千古名句。可见,实践往往可以使人收获灵感,甚至有更大的收获。
古人常以“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为人生目标。文即为吸收知识,汲取养分,武则是真刀真枪的比拼。如果说文是殊死一搏前的积蓄力量,那么武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不少人掌握复杂的数学公式,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但却无法学以致用,让锋利的刀投入战场。而有的人并没有冠冕堂皇的学历,却能凭借自己在社会上一步步打拼,一点点实践,取得了更高的成就。镶在相框里的宝剑还没有菜刀好使,岂不荒废了自己的努力,舍本逐末。
读书固然重要,它是我们在成功阶梯上攀登的动力源泉,但实践的过程就好比不断地磨砺自己,让自己越挫越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当你真正在实践当中一步步攀登到了顶峰,你就会发现,你所收获的,是别人看不到的风景。
名师点评很多考生写作此题时都是从日常生活场景中去找灵感,这个考生则从议论文的角度进行解题。文章以古人论点开篇,用南朝诗人谢灵运、“诗仙”李白等事例论述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在生动的实例中明晰了论点,呼应了主题。在结构上采用总—分—总形式,中心论点明确,论证清晰。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龙应台《独立宣言》这篇文章提出了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用什么样的方式与人相处才是适合的?其实,我们生活学习、待人处事等,都需要寻找适合的方式。请结合你身边的事例,以“适合”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字数不少于;③文中不能出现考生的姓名和所在学校名称;④不得抄袭《独立宣言》一文的内容。
适合
附着在大地上,你是土壤。沉浮在空间里,你是尘埃。
——题记
大雁春去秋来,匆匆迁徙;草履虫趋利避害,谋求生存;开在悬崖边的野花往往艳丽,选择用夹缝中求生的痛苦来任性地拒绝被人摘取的不甘。大自然适者生存,劣者淘汰。每个人都在忙碌而现实的奔走中,终会被生活磨成一面光滑的镜子,无棱无角,刚刚好,刚刚好够满足所有人对自己的期盼。
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这些都是我们长大后的模样。年少的我们尚未步入社会,正值青春年少,意气风发,固执地叛逆,盛气凌人,一两句无心之失便会将自己隔绝在友谊的彼岸,有时候也会心生悲凉:这现实尘世,我,真的要为了迎合别人来扭曲自己?
但,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那些一身傲骨的诗人,在“要么俗,要么孤独”之间选择了后者。孤独,是与生俱来的,你不一定要攥着行囊雄心壮志地拍拍胸脯说我要去远方,然后上演一出离家寻梦的电影情节,但你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本身是一幅画,但在涉世未深时,我们都是阅读观画的读者,而经过了风雨,辨别了事物,我们又变成书中的主角,各自演绎着精彩。幸福更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缕花香。当花开放在心灵深处,只需微风轻轻吹动,便能散发出悠悠的、让人陶醉的芳香。作为学生,我们需要拼搏,需要苦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繁重的学习之余呼朋引伴一起去旅行,也可以独自一人跋山涉水去探索……尘世人生,这一切的一切,又何尝不是一次选择,一次磨合自己与世界的机遇。
当你和世界不一样,让自己适合自己。
名师点评本文以语言优美、手法多样、颇有诗情画意而被评为一类卷。具体特点如下:
.精美环境,渲染气氛。文章开篇就用“大雁、草履虫、野花”的环境描写烘托出大自然适者生存劣者淘汰的生存定律,恰到好处地为后文做铺垫。
2.正反素材,凸显主题。文章以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的生活方式和有诗意和远方的人生进行对比,旗帜鲜明地凸显出人生要“让自己适合自己”的主题思想。
3.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考生运用了大量的成语和修辞句式,使文章的语言显得摇曳生姿,富有诗意和情趣,读来给人一种韵味无穷的美感和诗意。
(厦门中考作文二)以下两题,任选一题作文。()略(2)题目:那些年,相伴(加上适当的词或短语,补足题目)
要求:①以上两题,任选一题,根据提示,扣题作文。②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字。③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那些年,父爱相伴
从学校赶到家时,父亲正伏地织草席。见了我,立刻停住手中的活儿,定定地打量着我,深陷的眼里分明地闪出久别重逢的惊喜。
我赶紧上前扶他坐下,迫不及待地报告起带回来的好消息:“爹,期中考试,我得了总分全年级第一!”父亲激动地点着头,现出一脸振奋与欢乐:“……呃!行!……”“爹!明儿是你五十三岁的生日,我用奖学金给您买了条烟。”我满怀激情地在包里翻出给他的生日礼物,恭敬地呈上。
抽烟,是父亲一生中最大的嗜好。烟对他,有着驱疲逐倦的奇特魔力。父亲每每在田间劳累了,便从怀里摸出一支极便宜的劣质烟来,悠悠燃起,在专注安逸的神情中,用烟伴随田间劳作后的片刻休憩,末了,体力似乎也全部恢复,便又操起农具,去加劲干活……
而此时,父亲却呆着没接。他慢慢站起身离开了木凳,脸上的表情一下子复杂了许多,嘴唇也开始剧烈地翕动,但,没出声。
“爹!三块多一包的好烟哪!”父亲这才呆缓地伸过手来,抖抖地接了烟。
我一见他青筋暴跳的手,马上就要掉下泪来——母亲走得早,十余年来,他独自一人默默无声地操持着屋内屋外,还要供我念书,人老得很快。我看了实在不忍,半年前接到市重点中学的入学通知时,我曾主动向父亲提出弃学帮他。可他断然不允,硬是东借西借凑足了一千二百块钱,把我送到了车站:“去了,好好读。书读好了,就都好起来了。将来有了出息,逢年过节回家探亲,给爹带两包好烟抽抽,爹也就心满意足了。”车将行时,父亲又撵上来,吃力地攀着车窗叮嘱道:“差钱,只管打邻居电话,爹有办法!”我流着泪狠劲点头……
此时,我多想让父亲立即拆开烟盒,取出一只,像往常劳累后一样,专注安逸地燃起。可,没能,父亲只是将烟捧在眼前动情地盯着,看着烟,又看着我,眼里盈着泪,良久,小心地搁下了烟,平静地说:“烟,我戒了。”
“爹……”我扑在父亲温暖的怀里,失声的抽泣。
“争气的傻孩子,哭啥呢?你用奖学金买烟,是你给爹的最好礼物啊!”我听了,再也哭不出声来,任父亲粗糙的手深情地在我头上轻抚,轻抚……
(内蒙古通辽中考作文一)
“香”,是一个给我们带来丰富体验的词,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场合,花香草香,茶香饭香,书香墨香……,每一种有形无形的“香”的背后都有一段又一段的故事。打开我们的记忆,搜寻那些印象深刻,令我们动心动情的与“香”有关的事情,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请以“香”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一路清香飘逸
回到家,将书包重重地摔在桌上,然后走向床边,将自己扔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看着桌上的试卷被风吹到地上,我无动于衷。好累啊,初三刚开学就感到了某种压力。
“回来了,给你买的杭白菊放在桌上,泡了喝可以醒醒神。”妈妈在厨房里喊。“知道了!”我从床上起来,抓了几朵菊花放在杯里,倒上水。比白开水还难喝。几朵花浮在上面,让人心生烦厌。算了,不喝也罢。
妈妈进来了。“你怎么用昨晚的温水泡茶呀?这样泡出来的茶水一点菊花味都没有。”“反正差不多。”“差远了,菊花没有经过沸水的冲泡,就不能将香味完全散发出来,也不能起到醒脑作用。你呀,长这么大连这点常识都没有。我去给你换一杯。”妈妈转身出去了。
不久,有一股香味由远及近。一杯菊花茶被端进来。花瓣在水中舒展开,静静地在水面沉浮,宛如一朵朵在水中盛开的白莲。香气随着热腾腾的水汽迎面扑来,人一下子清爽了许多。果然,温水与热水是有差别的。
“妈,谢谢你!”我内心一阵喜悦。是的,我想明白了。泡茶如此,人生亦如此。未经历热水的冲泡,不会有茶香;没有经历挫折和痛苦的人生,便不能收获成长的硕果。
对于菊花而言,它在盛夏酷暑中生出枝叶,在秋风秋雨中绽开花蕾,在严寒环境中经受考验,而当烈烈的寒流到来时,它“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飘落随北风”,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在风霜雨雪的袭击中,菊花长得更饱满,当它被采摘时,它仍保持着盛开的姿态,将生命中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忍受与枝叶分离的痛苦!在这样的重重磨难中,菊花完成了生命最艰难也最美丽的征程。但最后,它还要经受热水的洗礼,才将半年贮积的生命与清香又一次散发出来,成了它生命中最后一次完美的绽放。
对于我们的成长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望尽天涯路”的迷惘,没有“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辛苦付出,又怎么会有那“蓦然回首”的顿悟?正是那痛苦,让“灯火阑珊处”的收获渐渐明朗起来,照亮了脚下的路。只有经历过破茧成蝶的痛才算是完整的蜕变,才有翩翩起舞的美丽形象。
于是,我不再逃避。所有的疲惫仿佛都随着香味飘散开去,我满怀信心和希望,接受成长的洗礼。因为我知道,学会在痛苦中成长是对生命的完整诠释。因为我知道,我的成长会因此一路清香飘逸。
只有亲自品尝了那些物和事,才能了解其中的滋味。但是想要真正的了解,还得有更多的体验和经历。
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要求内容具体充实,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能透露与考生有关的信息)
题目:我品尝了的滋味
我品尝了幸福的滋味
苦瓜,入口时苦苦的,但不一会儿,甜甜的味道就钻出来了。其实幸福也是这样,开始似乎苦苦的,到了后来,它就如蜜一般甜。
“轩轩!你看你,就是没收拾,书怎么又跑到厨房里去了?”妈妈又在唠叨了。我不禁皱起了眉头,赶紧用手堵住耳朵,“你烦不烦啊!我在写作文,别来打扰我!”思路被打断了,我顿时火冒十丈,声音提高了八度,朝厨房大吼一句。可还没过去两秒钟,妈妈的声音又弥漫在屋里了:“你又不耐烦了吧?你就是这么…….”后面的话我再也听不进去了,大吼了一句:“我出去了!”——“啪”地一声,我摔门而去。
走到街道上,我踢着路边的小石子,不禁小声嘀咕道:“妈妈真讨厌!明知我已累得筋疲力尽,可回家还唠叨个没完,真是的!”走着走着,我竟来到了一家水果店门口。朝里一望,我无神的双眼不禁一亮,有桔子!这可是我最爱吃的水果了。我急忙问老板:“老板,桔子几元?”“二十元”老板手中数着钱,漫不经心地回答。“二十?你真是飞起来吃人哟!”我愤愤又无奈地离开了。
轰隆隆!变天了,雷响了起来,夏真是个顽皮的孩子,肯定又吃鞭子了。两滴雨水落到了我的肩上,我急忙来到了屋檐下躲雨。不一会儿,雨就有豆子那么大了,风也开始舞蹈起来了。这时,一对母子也躲到了屋檐下,与我相距不远。母亲问:“儿子你冷不冷?”“不——不冷。“儿子颤抖着回答。”“你看你,还说不冷。”母亲一边心疼地说,一边脱下了外套披在了儿子身上,“来,披上。”儿子穿上了母亲的衣服,似乎暖和多了,依偎在母亲怀里。可母亲的身体却有些颤抖。看到这里,我的心好似被什么撞了一上,往事一一从眼前闪过…….书桌前,那写字的人不是我吗?教我写的不是妈妈吗?病床上呼吸微弱的不是我吗?为我送水喂药的不是妈妈吗?我再也无法停在原地,飞一般冲进了雨中……
快到家了,我忽然停住了,前面那个背景好熟悉,是妈妈!她快步起来,一把将我抱在怀里,语气中尽是焦急:“你看你,出门也不多穿点,也不带雨伞,万一感冒了怎么办?”我没有说话,幸福的暖流涌遍了全身。回到家,妈妈从桌上拿出一盘黄黄的果子,说:“你不是爱吃桔子吗?今天我恰好看见…….”后面的话我已听不清,只觉得眼前一片模糊……
就像吃苦瓜一样,入口时苦苦的,不一会儿就好甜好甜,这真的很像幸福的滋味,开始似乎苦苦的,后来就好甜好甜…….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0分)
少年一天天长大,有一天要离开家
看他背影的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
妈妈笑着对他说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你赤手空拳来到人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
请以“为我心中的那片海”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作文。
要求:①文体不限;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
材料有三层意思:
第一层:“少年一天天长大,有一天要离开家,看他背影的成长,看他坚持与回望。”这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少年有坚持,有回望。坚持的可能是追寻,是追求;回望的可能是思索,是眷恋。
第二层:“妈妈笑着对他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妈妈以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告诉即将远去的孩子,生活不只是当下,不只是眼前,也不只是苟且,生活还可以在远方,有一种诗意的追求。这里有对眼前现实的考量,更有对远方的期盼和追寻。这是对孩子的鼓励和期望。
第三层:“你赤手空拳来到人间,为找到那片海不顾一切。”为了诗意的尽头和远方的田野,我们必须不顾一切去找寻,找到那片属于自己精神灵魂得以栖息的远方、田野、大海。在这里,“海”有着强烈的象征性,象征着梦想、理想。从引题到题目都充满了诗情画意,考生同样要用诗情画意的语言去表达。
题目“为我心中的那片海”,这个“为”应该是介词“为了”,强调“为”理想、目标而努力奋斗的过程。
可以写“实”:如自己学书法、练舞蹈、弹钢琴、攻克学科难点等,这些内容来自实际生活,能写出真情实感,符合年提出的“凡人小事,真情实感”的价值取向。多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便于记叙、议论、抒情,内容充实,比较饱满。
可以写“虚”:如梦想、目标、理想,这个角度可以写个人追梦,也可以写中国梦、民族梦想追求。后者注意不要写空。
可以展开想象联想:以第一人称写历史人物,如屈原为国而沉江,陶渊明追求心中的桃花源。
还可以拟人化来写:如树木极力伸向蓝天,小溪渴望奔向大海,毛毛虫忍痛蜕变成蝶等。总之,调动自己的人生体验,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对梦想或信念的追求,写出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