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半岛网
“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这一条政策和我们村现在搞的智慧乡村很贴切。”“加强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为医保下基层活动下一步开展指明了方向。”日前,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的几位第一书记对照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认真地讨论着……
这是张家楼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正在开展的学习讨论活动的一个生动场景。据了解,该工作队成立了乡村振兴学习社,每周定期开展三农政策类、项目建设类、民生服务类等内容的学习讨论。同时,还邀请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网格党支部书记共同进行拓展学习。“乡村振兴学习社”已成为这个工作队重点打造的学习品牌。
自驻村以来,张家楼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聚焦主责主业,用心用情用力,立足强组织、抓发展、促规范、优服务四项任务,不断打造党建、产业以及服务品牌,以品牌示范助力乡村振兴。
夯实根基,党建品牌引领
党建引领夯基础,品牌示范促发展。张家楼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开展“振兴路上我带头”主题系列活动,打造工作队自身党建品牌,推动“四项任务”提速增效,进一步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先锋模范作用,强化网格党组织战斗堡垒功能。
“我们认真践行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带头学习讲政治、带头干事谋发展、带头建制促规范、带头服务比奉献、带头自律树形象。”张家楼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张家楼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队长刘明静介绍,以党建为统领,不断加强帮扶村庄党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党员星级管理、承诺践诺、设岗定责等制度,增强村级班子的凝聚力和号召力,不断激发党员队伍活力。
工作队不仅注重政治学习,还致力于党建服务设施的打造。深入挖掘村庄历史积淀后,工作队积极争取社会资本支持,在石河头打造了国内首家武工队纪念馆,成为新区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红色教育资源。同时,由派出单位支持,总投资近万元的达尼村党建广场已成了当地的网红打卡地,让游客在休闲娱乐时接受党建教育。
以党建统领,工作队大力开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牵头
创办新时代劳务公社,搭建起便捷就业服务平台,这是深入贯彻落实新区工委关于进一步促进高质量就业加快推动共同富裕,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试点部署的具体行动。据了解,新时代劳务公社依托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业务平台,与国有企业黄岛区人力资源公司合作,由张家楼街道主导,工作队积极整合要素资源、全面参与公社运营,常态化设置乡村振兴岗位招聘专窗,旨在帮助剩余劳动力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保障辖区及其他镇街企业用工需求。目前,工作队面向农村低收入、大龄人员等特殊群体,为多家企业、村庄提供园林、绿化、环卫等余个公益岗位,解决特殊群体就业问题。
致力发展,产业品牌带动
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张家楼街道乡村振兴工作队积极探索农业农村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在张家楼街道全域使用的“乡村梦工场”区域公用品牌,盘活零星资源,植入小微项目,培育集农创、文创、乡创等于一体的“众创入乡”。
据了解,工作队积极配合街道全面摸排各村现有存量建设用地、闲置房屋,对土地和房屋性质、规划、权属、债权、现状等信息登记造册,建立起资源库。目前,已经摸排了全街道59个自然村宗集体建设用地,对具备条件的纳入招商资源库,实施精准定向招商,并在吕家屯成功引入总投资万元的青岛农牧科技有限公司项目,目前已流转土地75亩,并开始基础建设。
深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在整合农村资源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自主开发、股权合作等方式,规划建设“乡村梦工场”小微产业园,吸引农产品加工、特色餐饮、乡村旅游、电商直播、文化创意等特色业态入驻,目前,已吸引讯飞未来港乡村振兴赋能孵化中心、青岛黄海学院乡村直播示范基地等10余个项目入驻,并与区人才集团达成初步合作意向,培育下村、石河头等一批电商村庄。
依托“乡村梦工场”平台建设,工作队引导带动本地农民就业创业。在厦安村,工作队充分发挥各第一书记所在单位的职能优势,成立工作专班,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推进总投资1万元的厦安康养综合体项目建设,构建传统种植、原料加工、产品销售、技术培训和理疗康养全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目前,艾灸养生馆已建成使用,艾绒等艾产品深加工项目一期投产运营,带动多名社员入社,种植艾草余亩,亩均年收入达元以上。在桃源山村,工作队积极协助红寨岭地瓜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顺利完成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注册,全力打造“红寨岭地瓜”品牌,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城市。
不仅如此,工作队以文创“提鲜”乡村“土味”,推行老屋流转、非遗传承、研学基地、项目管理等模式,破解乡村闲置老宅、历史遗迹、手工技艺等资源“保”与“用”难题。石河头村探索“红色基因+特色文旅”发展模式,与天一集团合作规划建设了总投资余万元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注册“石河原乡”品牌,盘活村内20余处闲置房屋,已建成7处精品民宿。同时,收购村民小米、山鸡蛋等土特产加工成精美旅游伴手礼,已销售1余份。庄家疃非遗“乡村传承点”已培育10余名农村妇女学习花馍制作手艺,村内的文旅研学基地作为“乡村梦工场”首个小微园区已开工建设,将吸纳更多乡村休闲产业和创新产业,实现村集体和村民双增收。
因村制宜,服务品牌助力
从群众最关心最需要的切身利益入手,驻村第一书记结合各村村情,找准服务切入点,打造各自村庄服务品牌。
“我患有慢性病,身体行动不便,自从第一书记驻村以后,我足不出户就能看病了,并且对医保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63岁的张家楼街道成家庄村民张女士高兴的说。
这得益于工作队“医保服务走基层”活动。据了解,工作队创建“医保服务走基层”活动品牌,组建由公共卫生人员、家庭医生、医疗专家、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组成的健康管理服务团队,跟踪掌握居民健康信息,将慢病的咨询、初步筛查、诊断治疗与医保服务相结合,提升村庄健康档案管理水平,引导群众科学规范就医,打造新区慢病管理样板工程。目前,累计进行专家义诊6次,业务讲座4次,入户健康服务8次,对村庄人的健康档案资料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受益群众0余人次。同时,为帮扶村卫生室配备价值近10万元的医疗办公设施,进一步提升了村卫生室的服务能力。
“我们根据各村情况不同,由第一书记制定各自村庄的服务品牌,做到一村一策一品牌,形成了‘一条振兴路、五彩庄家疃’‘和美草泊’等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