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报专访华泰金控CEO王磊ldq

(《国际金融报》年06月08日第09版)

以下为报道原文

近日,京东、网易在港交所进行二次上市的申请被批准。在美国强化监管背景下,中概股或出现新一轮回归热潮,这无疑将利好券商业务。

我相信更多的中概股如果在美股估值水平被严重低估时回归是个明智的选择。

华泰金融控股(香港)有限公司CEO王磊近日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预计今后中概股和红筹股回归的数量会增多。作为把企业推向资本市场的“媒人”,券商要重视自己在发行过程中的保荐责任。

下半年回归企业将增多

中美摩擦加剧,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不同程度上遭到美国资本市场的打压。今年5月20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外国公司问责法案》,不能满足该法案要求的公司可能面临“摘牌”风险。

中概股回归优先选择A股还是港股?王磊表示,沪深港股市互联互通之后,中概股回归既可以选择先发A股再发H股,也可以先发H股再发A股。对于选择回归的优质中概股而言,或许是鱼与熊掌兼得,两个市场各有优势。以此前回归的药明康德为例,在完成A股发行后6个月内,又完成了港股发行。

中概股无论是先私有化退市再上市,还是采用二次上市的方式回归,都有成熟的市场规则。中资券商在分享这波中概股回归红利时,其全球化运作能力也将经受考验。

王磊认为,券商要重视自己在股票发行过程中的中介责任。作为保荐人,中资券商应该压实自身责任,发挥了解中国企业及其经营环境的优势,充分向投资人披露投资风险。相较于外资投行,中资券商对中资企业上市具有更强的风险识别能力,也能够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

当前,A股资本市场改革正在有序推进,对中概股、红筹股的回归敞开怀抱。王磊表示,中国需要一个生机勃勃、能与世界接轨的资本市场,改革是潮流。随着港股和A股互联互通不断发展,A股会吸引更多红筹股回归,“A+H”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

王磊认为,随着互联互通的发展,上市企业是最终受益人,有了更为灵活的选择,将制定相应需求的资本运作计划。有的外向型企业选择港股上市,美元融资便利;有的企业高估值,本土市场对一些品牌的认同度更高,选择A股上市。随着疫情好转,对下半年中概股和红筹股回归的市场情况保持乐观。

从夹缝中生存到占半壁江山

“投行是国家金融安全的卫士。近年来,中资券商在香港资本市场定价话事权显著提升,这既有助于捍卫中资企业的利益,也是维护中国金融安全。”王磊告诉记者。

“年之前,都是清一色的美资大行占据市场主要地位,中资券商在香港哪有什么说话的份,真是夹缝中求生存。”王磊对此深有体会,中资券商国际化业务能力不断增强,无论是市场占比还是行业地位都明显提升。从券商本源业务市场来看,中资券商在香港资本市场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王磊进一步表示:“近些年,香港IPO发行承销保荐业务的前十名中,有一半是中资券商。在港的中资美元债发行市场承销业务上,65%是由中资投行完成的。二级市场经纪业务上,中资券商目前占据半壁江山,如果加上境外投资A股,占比会更高。”

中资券商与国际大投行之间还存在多大差距?王磊指出,中资券商目前“块头”仍不及国际大投行,这跟资本市场规模也有关系,美国资本市场造就了高盛的规模。值得注意的是,高盛国际业务收入占比25%左右,中资券商中最高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也突破了20%。“尽管高盛的国际业务占比不算高,但贵在形成了全球的业务体系,高盛欧洲、高盛东京、高盛亚洲等成为全球各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参与者,甚至是主导者。这种全球化的金融服务能力是其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资产规模差距可以填补,最难的是打造全球化的能力。

王磊强调,伴随中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中资券商在赶超国际投行过程中将受益颇多,同时也会面临不少挑战。中资券商打造跨境业务能力,连接起内地资本市场和香港资本市场,这是中资券商形成国际化服务能力的第一步,也是在香港这个国际化桥头堡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

中资券商“出海”亟需优秀人才。华泰证券职业经理人制度改革落地备受市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dt/7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