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出品
海岛度假?
你熟悉的可能是海滩日光浴、海上滑翔伞
中国东海有一串绿色岛链
你未必知道怎么玩转
甚至都未必了解有什么好看好拍
这次,我们就以海岛行摄之名
跳一跳东海那片岛
东极岛视觉中国
浙江蜿蜒的海岸线
星罗棋布的多个岛屿
这片群岛
“有山如翼,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
自古就是舟船常驻的捕鱼、交通要地
故名“舟山群岛”
舟山群岛以“舟”为名摄图网
明清海患不断
从倭寇、郑氏集团到西方列强
舟山一直是海防关键
康熙帝还曾因为
“山名为舟,动而不静”
将“舟山”改名为“定海山”
虽只是为了好意头
足见舟山群岛在国家海防和海洋治理上
举足轻重
舟山东临外海,自古以来是海防要地摄图网
从海洋渔业到岛屿旅游
从货运港口到石化基地
皆依海而生,因海而兴
其中包括
中国大陆第一缕曙光降临地:东福山岛
▽
东极岛日出视觉中国
海天佛国:普陀山
▽
海天佛国:普陀山图虫创意
世界三大渔港之一:沈家门
▽
沈家门渔港渔船密集何国威摄
东方的圣托里尼:花鸟岛
▽
蓝白色调的花鸟岛张恺鑫摄
失落的无人村:嵊山岛
▽
满是爬山虎的无人村路海洋摄
无不独树一格,熠熠生辉
舟山主要岛屿示意图姚梅霞绘(点击看大图)
舟山市是名副其实的千岛之城
岛屿间千差万别
或风光卓绝
或遍布历史沧桑
或是美好的家园
——从东极开始
一起踏上寻岛的旅程吧
中国的东极东极岛其实并不是一个岛
它的正式名字叫做中街山列岛
包含45个大小岛屿
其中4个岛有常住居民
自西向东分别是
黄兴岛、庙子湖岛、青浜岛及东福山岛
东极诸岛地图张恺鑫摄
韩寒执导的公路电影《后会无期》
讲述了三名年轻人以家乡东极岛为起点
开展"从最东到最西”的旅途故事
长久寂然的东极岛
顿时成了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圣地
旺季船票供不应求
《后会无期》中的灯塔取景地张恺鑫摄
韩寒填词的《东极岛之歌》唱道:
“东极岛啊东极岛啊,除了这里我们哪都不想去”
然而由于地处偏远
岛民(尤其是年轻人)大多离开了
东福山岛大陆最东岛屿英国格林威治皇家天文台测定
中国大陆居人岛
新世纪第一缕曙光照射点为东福山岛
日出时间为年1月1日早上6点42分
因此东福山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东极”
东福山岛是中国大陆首先见到曙光的地点视觉中国
由于长江入海带入泥沙及大陆架悬浮泥沙量较大
中国黄海、东海海水浑浊
而中街山列岛远离大陆架海水蔚蓝
尤以东福山岛为最
不过这里人烟稀少、地处偏远
只能徒步环岛
在山路、小径上爬高上低
颇考验体力
庙子湖岛东海道标从舟山沈家门乘船东行
老远就能看见庙子湖岛巨大的雕像:
身形健硕,甩着一撮飘逸的小胡须
宛如“自由男神”
他是谁?
财伯公雕像张恺鑫摄
多年前的一天
年轻力壮的渔民陈财福和家人出海捕鱼
忽遇风雨大作,舢舨倾翻
父母、兄弟皆葬身海底
唯陈财福游到庙子湖岛
在这荒岛上求生
财伯公雕像张恺鑫摄
每当浓雾弥漫,或风浪大作
他便登上山头,燃点火堆
指引迷航的船只至此避难
死里逃生的渔民都说这是菩萨显灵
多年以后
渔民发现再也见不到庙子湖岛的火光了
有胆大的人登岛上山
发现陈财福的遗体倒卧在柴火堆前
手中还拿着熄灭的火把
似乎生前仍想为迷途者点燃最后一次火堆
如今庙子湖岛灯火璀璨视觉中国
久而久之,陈财福的事迹成了传说:
“青浜庙子湖,菩萨穿笼裤”
渐有渔民迁居至此
盖起了财伯公庙
又在放火山树立雕像
两条蜿蜒上山的步道
草长花盛,海风习习
庙子湖岛山间的野花张恺鑫摄
不是雾就是风狂风骤雨是庙子湖岛的常客
导致渡船停航、旅客滞留的恶劣天气
当地人却不以为然
顶着风浪,仍在码头海钓
或乘小船在近海捕捞
“春夏大雾,秋冬多风,但仍得开饭呀!”
风浪不阻出海捕鱼张恺鑫摄
漫步山间
在山路旁纪念军人拓荒石碑书道:
“庙子湖素有
风的故乡、雨的温床、雾的王国、浪的摇篮之称……”
乍看似是一个与世隔绝、风雨朦胧之境
然而下一句则是充满磨难的现实:
“由于远离大陆,砥柱深洋
岛上气候异常恶劣
全年天,三分之一为阴雨天气
有4个月被浓雾笼罩
近天有8级以上大风”
东极岛的“海疆卫士门”石刻与纪念碑张恺鑫摄
曾经的庙子湖岛荒草横生
秃石嶙峋
却因地处战略要地
不得不设立“东海第一哨”
将一代代士兵派往这里
受尽风吹雨打
士兵唯有把这里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
倾力守护
历经多年军民开拓
庙子湖有了道路、水电系统
甚至开起了精品民宿
在多年军民的开拓下,庙子湖岛开始变得宜居张恺鑫摄
不少曾在东极服役的士兵也留了下来
到派出所任职
余生大概也会在此服务
当年财伯公流落的荒岛
已成了许多人真正的故乡
青浜岛里斯本丸号的哀歌东福山岛位置最东、风光最美
庙子湖岛面积最大、发展最成熟
夹在两岛中间的青浜岛名气最小,乏人问津
然而这儿却埋葬了一出鲜为人知的悲剧
航拍青浜岛视觉中国
年,货船“里斯本丸”号从香港驶往日本
船上载满英国战俘
行经青浜岛时,遭遇美军潜艇的鱼雷攻击
船身入水严重,缓缓下沉
日军为防战俘逃走
竟以木板和帆布封死船舱出口
结果令大部分战俘葬身海底
他们的尸首至今仍被囚禁在船骸中
青浜岛海水蔚蓝摄图网
幸而其中一个船舱有人以小刀划开帆布
使部分人得以跳海逃生
在风浪中拚命抓紧漂浮的木板、箱子
日军则毫不手软,从战舰开枪射击
碧蓝的海水被鲜血染红,哀嚎四起
青浜岛渔民见此惨况,纷纷出动渔船
救起一息尚存的战俘
最终,仅有3名英军逃过一劫
日后辗转回到英国
对日军的暴行做出指控
心地善良的青浜岛民曾帮助英军张恺鑫摄
漫步小岛,这里到处是废弃的老屋
偶尔能遇上几个老者
生活几十年如一日
唯有沉寂海底的里斯本丸号
无声地吟唱着历史的哀歌
嵊泗列岛嵊泗列岛位于钱塘江和长江入海口汇合处
既是战略要地
也是中国海洋历史的交汇点:
唐代鉴真和尚六渡扶桑,在泗礁停留
明朝郑和下西洋,在宝山修筑灯塔
明末郑成功亦取道洋山,北伐金陵
从白居易对这里的溢美之词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来看
嵊泗绝非尔尔
嵊山岛无人村的真相海洋深处的神秘小岛
废弃多年的荒村
爬山虎覆满残垣断壁……
难不成这里是大航海时代的海盗村遗迹!?
嵊山岛犹如世外仙境路海洋摄
不,这里其实没有宝藏
村庄荒废也才不过20年
可放眼望去,满目皆是爬满绿藤的废墟
确如遗世独立的仙境
后头湾村依山避风,海浪平缓
很早就有了渔民聚落
80年代达到鼎盛,人口超过
可是为何山水甚佳、人丁兴旺的渔村
短短十余年便人去楼空?
曾经兴旺的渔村已荒废多年张恺鑫摄
通往后头湾村的小路上
山头坟墓遍布
刻字模糊的石碑遭菜田包围
零星散落的简陋平房多已废弃
偶尔有老人在清冷的晨雾里浇水施肥
到后头湾村钓鱼的人张恺鑫摄
大概是冬季萧瑟,游人稀疏
在风声、浪音、犬鸣的交织中
慢慢沿梯级走下
遇见两位女生蹲在路旁采摘枸杞
攀谈得知,她们父母辈出生于此
不过现在一家人都住在镇上
采花女张恺鑫摄
问道:“为什么你们要离开?”
其中一位女生指指山上:
“你看这山头,那么高,进出多不方便
这后头湾虽然避风
船只要进来却也太绕了
新的港口都建在岛的另一边
人们也就搬出去了
条件好些的都到城里去了。”
另一位女生摘下小小的枸杞
“这里到处是坟,我们都叫它鬼村
以前还有部电影来这里取景
是个鬼片,不记得叫甚么名字了
反正是部烂片。”
“你应该夏天的时候来
那时的爬山虎可多可绿了。”
潮起潮落生死于斯在各栋危房之间穿梭
踩得木梯吱嘎响
又挪开拦路的木门
颇有探险的乐趣
走近荒废的危房张恺鑫摄
从废墟中,你能看到往昔年代的痕迹
像是红色年代的标语
鱼形的玻璃装置
破损的老瓷器
乃至褪色的明星海报
那个曾经熙攘热闹的村庄
似乎被囚禁在这些对象里
当你细细端详
便能一窥过往的幽灵
建筑上有褪色的红星,或许是曾经的村政中心张恺鑫摄
兜兜转转,来到一处校园
门口斑驳不齐的石头字几乎被爬山虎遮盖:
“嵊山镇后头湾小学”
走进教室,顿时一惊
小小教室里放着四口棺材
黑板上几个大字:你们都得死!
不过稍加思索
黑板字大概是游人或那部“烂片”的手笔
四间课室中一共有六口棺材
或许这就是“最后的村民”吧
他们在村庄建立时出
在此长大、读书、捕鱼、恋爱、生子、老去
再被埋葬
眨眼间几十年过去
是后头湾村的一生
也是人的一生
枸杞岛山海奇观与嵊山岛仅一桥之隔的枸杞岛
因枸杞灌木丛生而得名
人口与乡镇规模在嵊泗列岛中位列第二
枸杞岛经三礁江大桥与嵊山岛相连摄图网
岛上山崖景观险峻
沿海栈道可观绵长崎岖的海岸
大受游人欢迎
枸杞岛的景观栈道摄图网
日出日落时分
山崖海景尤显壮观
枸杞岛雄壮的山崖路海洋摄
岛屿南部的巨岩上
篆刻着明代总兵所题的
“山海奇观”大字
莅临此地
可将广阔山海尽收眼底
山海奇观路海洋摄
泗礁岛骑摩托看海泗礁岛是嵊泗的主岛
最佳游览方式
莫过于租一辆电动小摩托
驰骋在环岛的公路上
迎着吹来的海风,想停就停
仔细感受海岛的一切
骑摩托看海张恺鑫摄
一条塞纳河将巴黎分成了左右两岸
当你面朝下游方向
左手边就是象征
小资、艺术、悠闲的左岸(LaRiveGauche)
泗礁渔民或许天生就有法式浪漫情怀
他们将泗礁岛东北部一条美丽的沿海公路
称之为左岸公路
不妨浪漫地将之称为LaRouteGauche
渔民在左岸公路晾晒渔网张恺鑫摄
巴黎的左岸是咖啡、画廊、酒吧
泗礁的左岸则是大海、礁石、山野
这条公路全长2.8公里
沿途有红色的单车径
路旁点缀着
老船木做的标示、蟹笼路灯和生锈的船锚
沿着蜿蜒的路慢悠悠骑行
不时还有路边晒网的渔民
热情地向你问好
小和尚遗落终身唐代高僧鉴真一行东渡日本弘扬佛法
经过泗礁岛时遇到风浪
于是在泗礁大悲山下的海域泊船避风
当晚小和尚玄能巡视时不慎落入海中
在危机中抓紧浮木
漂流到泗礁岛东端才得以上岸
僧众不知玄能去向
在搜寻无果后唯有继续东渡
泗礁岛海岸地势险峻张恺鑫摄
遗落在此的玄能借住渔民之家
其后玄能为返乡而努力造船
结果几次都被风浪打回
似乎注定离不开泗礁岛了
最终他放弃了返乡的执念
留在岛上修行、弘扬佛法
这就是泗礁岛东南端
“和尚套”景区的由来
海边的小和尚石雕张恺鑫摄
老实说,这故事难说有几分真确
但光是看看鬼斧神工的自然地貌
也值回票价
沿海的花岗岩
长期受海水侵蚀和风化而变得嶙峋
是典型的海蚀地貌
嶙峋的海蚀地貌张恺鑫摄
沿着峭壁上的栈道行走
可一览海岸线的雄壮
中间设有玻璃观景平台
让人置身悬崖围绕的空洞上方
俯瞰惊涛拍岸
花鸟岛简单的美好“花鸟乡”光靠名字
就足以征服人心
不论“鸟语花香”、“花开红树乱莺啼”
还是“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凡与花鸟相关的意象
已自带一重春高日暖、美好人间的滤镜
花鸟岛民宿陆离民宿提供
花鸟岛春夏山花烂漫
杜鹃、百合、水仙、野菊遍开
近年因应海岛旅游度假的热潮
当地政府将花鸟村的面貌修整一番
将民房通通涂成蓝白色,建起民宿
美好的画面在网络上疯传
号称“东方的圣托里尼”、“蓝白天堂”
顿时力压嵊泗其他岛屿
成为嵊泗休闲度假的首选
花鸟岛到处都是悦目的蓝白色张恺鑫摄
花鸟岛很小,仅有一条主街
邮局、游客中心、老人院、公安局皆坐落于此
再往外边是沿山分布的民房
靠海边则多为民宿与酒吧
从高空俯瞰
岛的形状神似飞鸟振翅
岛上西北端的灯塔是唯一的景点
可乘坐电瓶车或徒步前往
花鸟灯塔张恺鑫摄
蜿蜒的“码(码头)塔(灯塔)线”公路旁苍郁遍野
远眺海面
南侧零星分布的小岛犹如千岛湖
风力发电机群在天光云影下蔚为壮观
山坡上的灯塔村有别于花鸟村的蓝白房
多保留了原初的石屋
在绿茵的包围中
颇有北爱尔兰风情
花鸟岛外望景观张恺鑫摄
到了路的尽头,夕阳西斜
朦胧的紫红正朝海天尽头染去
灯塔挂起了光束
犹如张开双臂
一圈圈地旋转
保佑远船不迷航
黄昏时分的花鸟岛张恺鑫摄
除了碧海蓝天
花鸟岛夏季的夜晚还有另一番惊喜
夜游海岸时,切记多多留意海浪拍岸
如果足够幸运
你将见到荧光藻发出幽蓝的光
随海水起伏
.......
在花鸟岛,可做的事情寥寥
闲走山头,观花看海
踱步山村,沙滩踩水
蹦蹦跳跳,正是人间美好
海天佛国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中
唯有普陀山位于海上
它既符合《华严经》中
对观音菩萨道场“普陀珞珈山”的描述
又充满了神秘传说
繁多的香客不远千里而来
佛像、佛事庄严宏大
天马摄
观音不肯离此地唐朝大中十二年(公元年)
日本高僧慧锷从五台山请了一尊观音像
渡洋回国时途经海岛梅岑山
船被海水推到礁石边,动弹不得
慧锷感叹“观音不肯离去此地”
便将观音像留在岛上
后与渔民建起不肯去观音院
慧锷也成为普陀山的开山祖师
普陀山地图姚梅霞绘(点击看大图)
不肯去观音院位于普陀山紫竹林何国威摄
于冬季走访舟山群岛
是反季节的旅行
各岛景象普遍萧然,游人稀疏
唯普陀山香火旺盛
寺庙里的香客摩肩接踵
就连门票也仍是旺季价格
环境清幽的禅院天马摄
并非是其他岛屿风景不好或路途遥远
而是信仰的力量实在强大
让香客、高僧不远万里而来
在荒野里盖起寺庙
竖立巨大的铜像
变孤岛为佛国
不论季节,普陀山香火一样旺盛成卫东摄
各自的朝圣路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
他们的普陀山礼佛之旅截然不同
传说唐朝时有印度僧人
在普陀山东端的海边岩洞焚烧手指
得见观音菩萨现真身
引得无数人相继模仿
甚至有香客跳崖自绝
是“自残礼佛”、“舍身供养”
信众在山崖前供奉张恺鑫摄
南海观音铜像前
远道而来的藏传佛教徒格外显眼
他们拎着哈达,手持转经筒
令礼佛敬拜的场面多了几分异域风情
虽说普陀山的法派属汉传佛教
但大家拜的都是同一位观音
西藏喇嘛远道而来拜佛张恺鑫摄
游览普陀山
常会遇到衣着朴素、神情虔诚恭敬的信众
手持香束,在长长的梯阶上五体投地
沿着黄色的寺墙三跪九叩
一路磕进庙里去
与此同时
他们身旁也许就有一群香客匆忙走过
步履轻浮,大腹便便,面无表情
不同的朝圣客张恺鑫摄
同是礼佛,方式却千差万别
就像宗教信仰
对每个人的意义都有所不同:
可以是个人心灵的修行
可以是倾尽身心的奉献
也可以是求神保佑
生意发财、合家平安、考试过关
大乘庵内举行的佛事张恺鑫摄
据闻,年时
普陀山举行南海观音铜像开光仪式
满布天空的乌云骤散
一道金光落在铜像上
空中甚至出现了
形似观音的云影
南海观音铜像张恺鑫摄
这样的显圣事迹
乍听之下玄乎其玄
细想却也合理:
心中有佛,也就容易见到佛了
禅修之旅普陀山有不少禅院式旅店
将禅文化融入建筑
常有百年古树、花草苔藓遍布其中
普陀山雷迪森庄园普陀山雷迪森庄园提供
它们提供许多禅修课程
像是瑜伽禅定、抄经讲课
或品茗一杯禅茶、与法师共进素斋
都不失为修身养性的体验
普陀山许多酒店都提供禅修课程普陀山雷迪森庄园提供
独特的海洋群岛地理
造就了千百年来的沧桑故事
迄今舟山虽历经现代化发展
人们的日常生活
仍与海洋密不可分
靠海而生舟山渔场位于钱塘江、长江的出海口
海水养分充足
又是寒暖流交汇处
海洋生物蓬勃生长
海产资源丰富
渔业规模全国难出其右
嵊山岛贻贝养殖场张恺鑫摄
不过,过去几十年的过度捕捞
令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渔业有所式微
舟山人的生活也悄然发生改变
海洋的馈赠在舟山沈家门一下客船
眼前的景象必会让你瞪大眼睛:
密密麻麻的桅杆交迭
船只间“摩肩接踵”,无边无际
这庞大的渔港规模
源自这里数百年繁华兴旺的渔业
沈家门渔港繁密的船只何国威摄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
舟山海域每逢渔汛
各种肥美的海产几乎是白送
但凡有艘小船出海
就能捞得盆满钵满
难怪自古有言
“海鱼石首,流传不朽。
驰名中原,到处皆有。”
舟山渔港,渔夫在晒鱼张恺鑫摄
舟山渔业在明清逐渐兴旺
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像是取之不尽
海岛上建起精致的古镇
凭一片海就能温饱
东沙古鱼镇张恺鑫摄
不过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
从60年代开始
舟山逐渐普及机动渔船
大大提升渔船的作业效率
渔民也想办法增加捕获量
船只演化及主要捕捞法姚梅霞绘
舟山著名的大黄鱼头部有两块发达的矢耳石
用来平衡身体,被称为“石首鱼”
东海渔民有一种“敲罟”捕鱼法
通过使劲敲击船舷上的木板
令大黄鱼的矢耳石在巨响下共振
它们便会被震晕而浮上水面
这秘法一直在小范围内使用
50年代开始传遍浙江、福建
令渔获量大幅上升20倍
(年产量由吨蹿升至近10万吨)
其中幼鱼占70%
早晨准备出海的舟山渔民摄图网
很快,舟山捕上来的黄鱼多到滞销
放到烂掉也吃不完
以致国家还号召人民买“爱国黄鱼”
舟山海域闻名千年、家家户户都吃的大黄鱼
说没就没了
如今能吃到的多是杂交养殖黄鱼
2斤重的野生大黄鱼要元一条
其他像是电虾、拖网、灯光围网等捕捞方法
也对海洋生态造成了打击
现在这些捕捞法已经禁止
用于电虾的脉冲仪已经进了博物馆张恺鑫摄
渔业之外
舟山开始另辟道路
像是自古以产盐著称的岱山岛
盖起石油化工基地
洋山岛则仰仗水深与背靠上海的优势
建设成巨大的货柜港口
海岛余生斑斓的渔民画遍布各大渔村
梦幻、鲜艳而奇异
——这些画是渔民生活的真实写照
也是海洋在他们生命中烙下的印记
渔民画就是渔民生活的写照张恺鑫摄
庙子湖岛的知名画家翁秀珠
已逾60岁
小小的工作室里挂满了自己的作品
其中许多都是描绘一位妇人提着身上的围裙
愁眉苦脸地望着眼前的米缸
一问之下才知道
翁秀珠小时家庭穷困
母亲常向别人乞米、鱼
用围裙把这些食物包裹起来带回家
渔民画张恺鑫摄
另一幅瞩目的画作
则是个笑逐颜开的妇人正将一大缸液体
倒入老公的口中
原来是描绘渔民爱喝酒
翁秀珠说道:
“在我们这,能喝酒的男人才会捕鱼
喝不得酒的男人,要不得的!”
渔民画家翁秀珠张恺鑫摄
不过爱好画画的渔民
终究是少数
他们的晚年大多单调
唯在老年活动中心、棋牌麻将馆里消遣
庙子湖岛的老年中心张恺鑫摄
或是年迈的渔夫、造船工
独自生活
青浜岛独居的造船工张恺鑫摄
渔村里少有本地年轻人的身影
毕竟在这个年代
有谁喜欢漂泊海上
靠捕鱼为生呢?
舟山繁多的渔村曾璀璨如星
如今在年轻人出走后
变得黯淡
东河市场边卖边吃虽说舟山渔业不比曾经
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早晨到沈家门的市场逛一逛
繁多的海产足以让人花多眼乱
东河市场海鲜繁多张恺鑫摄
凌晨3、4点
渔船归港
在海上捕捞数日的大船
或是刚夜捕完的小船
皆靠在岸边
忙碌地搬出一箱箱鱼获
就地批发给来自各个市场、餐厅的收购商
将鱼获抛上岸的渔民摄图网
清晨5、6点
港口附近的东河市场开始营业
档主马不停蹄地将海鲜排好
倾倒出满满当当的蛏子、花甲
干货档忙碌地穿挂带鱼干
并一边应付客人
售卖干货的摊档张恺鑫摄
一对夫妇经营的螃蟹摊档
将硕大的梭子蟹外壳撬开
咔嚓咔嚓飞快地剪、剖蟹肉
一气呵成将之分装
不时还闻一闻
乃至随口咬下一块生蟹肉
甚是享受
边卖边吃的档主张恺鑫摄
至于附近的舟山国际水产城
则以售卖远洋海产为主
一般而言,舟山出名的都是“小海鲜”
如黄鱼、带鱼、马鲛鱼、虾、蟹、贝类
如果你是想一尝本地海鲜
还是建议到东河市场选购
再带到餐厅加工
舟山海产不要以为舟山盛产海鲜
海鲜就一定便宜吃
海鲜就重个“鲜”字
实际上愈鲜就愈贵
在舟山,只要不是入了黑店
各个岛上都能吃到极鲜的食材
以下精选6大舟山特产
去到当地万勿错过
.
.
.
东海美舟山摄图网
舟山群岛
像散落中国东海的珠贝
海鲜驰名天下
港口货运通达国际
从卓绝的自然风光
到心灵修行的净土
千百年的海洋故事交汇在此
一岛,就是一世界
-end-
图片-张恺鑫等
编辑-张恺鑫
美编-姚梅霞、徐明
编选自香港《中国旅游》第期
最近很多读者说收不到小U的推送,那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