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制国家急需仪器创新海洋鱼类育种技术他

白癜风该怎么治 http://www.bdfyy999.com

本文转自:掌上青岛

在4月24日举行的市委人才工作会上,青岛对年新当选院士予以嘉奖,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研究员王军成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松林获颁青岛市顶尖人才奖,每人奖金万元。

王军成长期致力于海洋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仪器装备研制,研发的浮标占我国沿海布放业务化浮标的九成以上;陈松林长期从事鱼类种质保存、性别控制与分子育种研究,取得破译我国首个鱼类(半滑舌鳎)基因组等成就。年11月,两人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是青岛海洋领域的顶尖人才代表。

聚焦海洋监测关键技术,研制国家急需仪器

从我国的沿海向外望,有时可以看到一个个漂浮在大海上的浮标。这些业务化运行的浮标,10个中有9个来自青岛。这背后,来自于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长久的耕耘,特别是王军成团队40余年如一日的坚守。

“我出生在山东烟台招远的一个小村庄,村庄距离海边几十公里。上学时书中的海洋故事从小就吸引我,身边很多人都有一个海洋梦。”王军成说。

大学毕业后,王军成进入浮标研究领域,正式与海洋结缘。作为海洋环境探测、监测的基础装备,浮标可以测量风速、风向、温度等众多参数,用于海洋环境观测与预报等。当时,我国国产浮标装备和相关技术几乎为零,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把他们的浮标布放在了全世界。

为此,王军成带领团队自主研发浮标的电子系统、通信系统等,同时,布放在海上的浮标若出现问题,他们还需亲自到海上维修。为获取海浪等参数,浮标设计之初就强调随波性。“遇到恶劣天气到浮标上进行检修时,根本站不稳,常常是一边吐,一边工作,尽管非常难受,但每次出海还是会坚持完成任务。”王军成回忆,因为需要经常出海,有时一年中有近三分之一时间是在海上度过。

王军成在海上工作。

研发、海上实验、再改进……成效不断显现。浮标在海上正常工作的时间越来越长,一开始是半年,后来延长到一年,最后是两年甚至更长久。年,王军成团队成功研制的海洋资料浮标系统,突破了海上生存关键技术,能够在恶劣的海洋环境下正常运行,实现了基本海洋数据的监测。该成果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在这之后,王军成团队笃行不怠,成功构建了我国海洋监测浮标技术体系,研制出12种规格系列浮标产品。其中,年研发的首个极地大型海洋观测浮标,实现在挪威海布放和长期连续运行。这是我国首次将自主研发的浮标应用于北极海域,这也是唯一一个布防在格陵兰海域的国产浮标。

目前,我国在海上业务化运行的浮标有多套,而王军成团队的研发成果占九成以上,全面支撑了国家浮标网建设,为海洋预报、科学研究、海上石油开发、港口建设等提供着珍贵的海洋水文气象资料。

“今天参加青岛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非常荣幸获得荣誉和奖励,这也充分表明青岛对人才的渴求和高度重视。”王军成表示,今后将持续聚焦海洋监测“卡脖子”关键技术研究,带领团队研制国家急需的海洋仪器,加快实现海洋装备的成果转化,为青岛建设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贡献自己的力量。

创新海洋鱼类育种技术,培育突破性新品种

鱼类是我国水产养殖业的主导品种,是菜篮子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即便是现在,我国鱼类养殖也存在着种质退化、病害频发等问题,严重影响着鱼类养殖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年恢复高考后,陈松林作为首届大学生被分配到上海水产学院。“说实话,我当时连‘水产’是什么都不知道,可以说是服从国家安排、需要,‘误入水门’,没想到后来会取得一些小成绩。”陈松林谦虚地说。

年,陈松林大学毕业,进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工作。随后,前往法国、德国进修、高访4年,期间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dt/144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