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你知道鲁迅是民国先锋设计师,也值得再

中科公益爱心 https://m-mip.39.net/czk/mipso_6032498.html

鲁迅,这位几乎所有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著名文学家,随着近来民国影剧的热播下,他的另一个身份——设计师,也逐渐更为人知晓。他设计的北大校徽沿用至今,一生设计过60余本书籍封面,除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也被认为是中国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者之一。

穿着渔夫开衫的鲁迅先生

鲁迅的美术素养或许为他的设计奠定了造型基础。他11岁进入三味书屋读书,课余时间经常临摹图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提到“我在上课时常趁先生不注意用荆川纸绣像(描画)”;其弟周作人也曾回忆到:“鲁迅小时候也随意自画人物,在院子里矮墙上画有尖嘴鸡爪的雷公”。

“鲁迅是个设计师”早已不是冷知识,但鲁迅的设计到底是怎样的?本篇Design°收集了鲁迅的代表设计作品,包括大量书籍封面,带你一睹这位民国设计师的风采。

受邀设计北大校徽,至今仍在沿用

七日,晴。寄蔡先生信

并所拟大学徽章。

——《鲁迅日记》年8月7日

北京大学的校徽是鲁迅最有名的设计作品,校徽沿用至今。电视剧《觉醒年代》也再现了他设计校徽的名场面。这枚校徽设计于年8月,是鲁迅的早期作品。此时的鲁迅也尚未成为文坛巨匠,他的美学背景却已先为人所知。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邀请他设计校徽,“余想请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一枚校徽,也不必多复杂,只需将先生一向倡导的美育理念融会贯通即可。”

北大校徽被认为是第一枚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校徽。以中国印章的格式构图,鲁迅在标志中采用了“北大”二字的篆体,这是中国书法第一次运用于校徽,为日后书法成为校徽设计的重要元素开创了先河。

鲁迅设计的北大校徽

鲁迅还巧妙地将两个字进行了少许变化:“北”字像两个背对背的人像,“大”字则是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两字构成元素近乎一致,笔划均匀,上下排列,犹如一人背负二人,造就“三人成众”的意象,传达了“北大人肩负着开启民智的重任”之含义。“北大”二字还像一对脊梁骨,鲁迅借此希望北京大学毕业生成为国家民主与进步的脊梁。

年修改的北大校徽,在鲁迅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设计书籍封面60余个,中国现代书籍设计的开拓者

天地要阔、插图要精、

纸张要好。

——鲁迅对书籍设计的基本要求

鲁迅的设计才华,集中地展现在书籍封面和装帧设计上。20世纪初,世界印刷技术和工艺革新让国内书籍、报刊、杂志等各种出版物的形式越来越多,但我国的书籍装帧设计主要还是采用古籍的形式,或是在包纸书面上排铅字或用中国书法题字。

鲁迅的封面设计作品

鲁迅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首位在自己作品中讲究装帧的实践者,为中国现代书籍装帧设计开辟了新道路。他说,“过去所出的书,书面上或者找名人题字,或者采用铅字排印,这些都是老套,我想把它改一改,所以自己来设计。”(出自钱君陶《我对鲁迅的回忆》)

在他一生设计的书刊封面中,有自己亲自题写封面书名的,有请别人写或画封面,自己再设计大小、位置和颜色的,而针对翻译书籍,他也会采用已有插图来设计封面。

鲁迅设计的《呐喊》封面

《呐喊》被认为是鲁迅封面设计的经典之作。暗红底色如同腐血,包围着一个扁方的黑色块,让人联想到他在序言中所写的“封闭的铁屋子”。“呐喊”和“鲁迅”以阴文的形式放置在黑色块中,再加以细线框住。鲁迅移动了“呐喊”二字中三个“口”的位置,让它们呈现出齐声呐喊的感觉,成为给人带来视觉冲击的设计元素。

鲁迅设计的《引玉集》封面

《引玉集》的封面设计则是另一经典,这是一本苏联版画集。中式版刻风格的红底黑字“乌丝栏”中,分八行横排了苏联版画家们的姓名字母,这些字母不但在笔触上做了木刻感的处理,也与左边竖排的中文“引玉集”形成有趣的对比。而这个方格结构又加上了一个圆形印章模样的阴文“全”字加以调剂。

鲁迅设计的《心的探险》封面

年6月出版的《心的探险》的封面在当时是一种大胆的构图尝试,汉魏六朝墓门画像图纵穿铺满画面,空白处放置书名和作者。这种图案和中文字体变化结合的设计,为当时中国书刊设计探索了一种新的形式和方法。

鲁迅设计第一个封面《域外小说集》

鲁迅早在年就为《域外小说集》设计了封面,在材料选择上已是十分考究。封面用的是一种特殊的“罗沙纸”,呈灰青色,内页则采用国外的毛边纸。封面的插画是女神缪斯在晨光中弹奏竖琴。

出于成本考虑,鲁迅的封面都是“素封面”,除了标题、作者、印章之外不着一墨。此外,鲁迅爱用手写标题,亲自题写了多本书籍的标题,根据书籍的内容和特点对文字进行变形处理,辅以灵活的排版,把中文的象形特性转化为图像元素。

鲁迅的“素封面”

年创刊的《萌芽月刊》由鲁迅编辑,以扶持新文学青年作品为主。封面也是鲁迅亲自设计的。“萌芽”二字草字头的点被处理成芽状三角,其他笔画也做了粗细变化处理。据说相似的处理被用在黄海最近为王家卫电影《繁花》设计的海报字体上。

年在上海创刊的《奔流》月刊,封面字体也是鲁迅手写的。紧密相连的“奔流”二字形成长线条,营造了字体的流动感,贴合主题。

鲁迅设计的《萌芽月刊》和《奔流》月刊封面

《小约翰》和《小彼得》两本童话译本的书名都由鲁迅亲自题写,其中“小约翰”笔触带有孩童的稚嫩感,而“小彼得”模仿了西文中的花体字。两本封面上选用的插画也能烘托出童趣。

童话译本《小约翰》和《小彼得》封面

苏联小说《毁灭》描写的是苏联内战时一支游击队的故事,充满了悲壮的理想主义色彩。在这个肃重的封面设计中,鲁迅在出版时间下面加了一条线,又分散排布出版年份数字,仿佛是一把历史的刻度尺。

鲁迅设计的《毁灭》封面

《木刻纪程(一)》是鲁迅编辑设计的中国新兴版画运动第一本版画集。在这个封面中鲁迅借鉴了传统书籍装帧,整体用赭石底色,横长方浅赭色块内放置黑色书名,又用一条手绘横线把四字上下隔开。封面既有古意又避免了呆板,具有现代意识。

鲁迅设计的《木刻纪程(一)》封面

鲁迅十分强调书籍装帧的整体风貌,主张将封面、排版、字体、纸张、印刷、装订等要素结合在一起,整体进行设计。“天地要阔、插图要精、纸张要好”是他对书籍设计的基本要求。他认为版面要有设计概念,版面设计与书籍内容应整体一致。在实际操作中,他极其注重细节:字体大小、行距、标点、留白、用色等等,无不细加考究,直至理想为止。

鲁迅在稿纸上标注《朝花夕拾十篇》的封面排版

鲁迅的封面设计生涯长达20多年。从年的《域外小说集》开始,到年的《桃色的云》,年的《热风》、《中国小说史略》,再到年的《心的探险》、《呐喊》。定居上海后,他的封面设计更达到了高潮,从年的《而已集》,年的《壁下译丛》、《小约翰》、《艺术论》、《接吻》、《小彼得》,一直到年的《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等,共计参与了60多本书籍的封面装帧设计。

←向左滑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dt/101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