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青铜文化在世界青铜文化中独树一帜
研究中国青铜器是中国考古的一个重要课题。按照目前青铜器研究的状况。研究的对象大致集中在青铜兵器、青铜礼器、铭文、青铜艺术、青铜乐器的组合与用途及其声学研究、华夏族以外的青铜器以及青铜铸造技术等七个方面。青铜冶炼和铸造的研究是中国青铜器研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马承源先生曾在中国青铜器一书中写道:从冶金史的角度看,青铜的冶铸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批成果之一;冶金史的发展,就是从冶铸青铜开始的。研究青铜铸造遗存,对于阐明中国青铜时代的社会状况具有重大意义。
冶铸铜器是人类物质文化史上的金属时代的开始铸造青铜器对于人类从原始状态走向文明尤其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是上古文明世界中最突出的技术成就之一。其次,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的时间要晚于两河流域与古埃及,但是,中国青铜工艺却有着自己独特的渊源与风格,为了解这一点,就需要认识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在诸如合金成分、造型技术尤其是铸造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性。最后,中国古代青铜工艺在整个青铜时代各个阶段中,既有着对前一阶段工艺手段的继承,又有其新的发展。
因此,青铜器本身反映出来的工艺特点,是青铜器分期断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周平王于公元前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东周又分春秋、战国两大历史时期。史学家一般认为,奴隶制转向封建制的变革时期是春秋,这一时期,井田制不断瓦解,新兴地主阶级正在酝酿走上历史舞台,统治阶级内部的新旧势力也在不断嬗递。铁制生产工具开始出现并使用,对社会变革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确立的时期,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确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冶铁技术在战国中期以后得到更为广泛的发展铁制工具和农具普遍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虽然,东周时期的中国正处在列国纷争、社会动荡的环境中,但是,中国的青铜艺术却没有因之而衰退;相反,由于生产技术的普遍提高,中国青铜器的铸造技术有了新的发展。东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与发展,与其时代变革紧密相联,同时,这一时代政治、经济、文化也反映在青铜冶铸业的发展变化上,时代的变革为青铜铸造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齐鲁文化区是指东周时期以齐国和鲁国为主的今山东地区一带。随着民族融合和人文同化的基本完成,该地区在战国末年,齐、鲁两种主要文化也逐渐融合为一体,形成一个统一的文化圈。齐鲁文化区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包括半岛和内陆两个部分。北部、西部和西南部是开阔的平原,中部、东部是山地和丘陵。黄河和济水由西部入境后折向东北,贯穿山东北部后入海;泗水在西南部的定陶附近由济水分流而出,在苏北与沂水交汇。是华北平原南部由黄河、泗水、沂水、黄海、渤海所包围的一块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圈,这就是齐鲁文化区的主要范围。
山东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黄河以南的济水、大野泽、南四湖、泗水、沂水、黄海、渤海所形成的更小的包围圈之内。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第一个基本统治山东全境的文化,之后是龙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其发达程度可与中原同时期的主导文化相媲美。巧合的是它们与中原同时期主导文化的分界线都相去不远,而且与今天鲁豫两省的边界相近。由此可知,由黄河、泗水在鲁西、豫东所形成的分界十分稳固,这种稳固性是与这一带在元朝以前的大部分时期为广阔的沼泽水域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分不开的。
结论:山东地区早在商代就已打破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所形成的文化分界,大部分地区都已纳入商文化系统。西周时期实行封土建国、以蕃屏周的政策,使得山东全境基本纳入了周文化体系。东周时期的情况也是如此。从装饰艺术上来说,春秋早期,流行窃曲纹、重环纹、弦纹、垂鳞纹等,基本承袭西周晚期的装饰风格,各地差异性较小。春秋中期,青铜器纹饰的发展开始出现分化,一方面向精细繁缛的蟠螭纹、蟠虺纹转变,另一方面则转向了生动写实的动物纹、几何纹等,各地差异性增大。春秋晚期,在前期变革的基础上,又出现了素面的倾向。这一时期的素面器占有较大比重,纹饰中几何纹和传统的乳钉纹较为流行,总体都较为朴素,各地差异性进一步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