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海水产研究所74年先后育成15个水产新

建成国内第一个虾类遗传育种中心、结束我国海水养殖动物没有新品种的历史、先后育成15个水产新品种……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下简称“黄海水产研究所”)在育种道路上,书写了一段不甘人后、敢为人先的育种故事。

黄海水产研究所年1月成立于上海,年12月迁至青岛,是农业农村部所属综合性海洋水产研究机构。

7月中旬,在大雨的洗礼下,记者来到位于青岛市南京路的黄海水产研究所进行实地探访。

地处青岛市南京路的黄海水产研究所。这个有着74年历史的黄海水产研究所安静而古朴。发明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不再长期依赖捕捞天然虾苗养殖“老一辈科学家们刻苦公关,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长期依靠捕捞天然虾苗养殖的被动局面,大大推动了我国对虾养殖事业的高速发展。”黄海水产研究所育种室主任、研究员孟宪红说。成功选育“黄海1号”结束我国对虾养殖无新品种的历史“该新品种在和年被农业农村部确定为水产主导推广品种,在山东、河北、天津、辽宁和江苏等省市进行推广应用,在我国北方掀起了中国对虾二次创业的养殖热潮,为振兴国家水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谈起这个经典品种,孟宪红研究员难掩内心的激动。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鱼类活体库。黄海水产研究所育种室主任、研究员孟宪红。在此基础上,黄海水产研究所对虾遗传育种团队增加了抗白斑综合征病毒的选育性状,采用群体、家系与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连续选育10年,成功培育出具有生长快、抗病性强等优良性状的中国对虾“黄海2号”。该品种收获体重比未选育的野生中国对虾提高30%以上,且抗病性能得到进一步改良。该品种在山东、辽宁、天津、河北、江苏等沿海省市进行了推广应用,良种覆盖率为%。后来,“黄海系列”中国对虾新品种如“黄海3号”“黄海4号”“黄海5号”,以及凡纳滨对虾(俗称南美白对虾)新品种“壬海1号”和脊尾白虾新品种“黄育1号”相继问世。从南到北,只要适合养殖的地方,都有黄海水产研究所新品种的推广应用。目前,黄海水产研究所培育的10多个水产新品种已在山东、辽宁、河北、天津、江苏、浙江、福建和海南等多个省市推广应用,推广面积累计超过万亩,新增产值超过亿元。水产动物多性状复合育种技术问世综合选育优良性状成现实黄海水产研究所展示的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区。黄海水产研究所的鱼类活体资源库。建成国内第一个虾类遗传育种中心13年记录6万多条抗病性能数据“小到一条排水管线,大到车间布局,我们都力求达到最优化。最终,我们高水平建设了国内第一个虾类遗传育种中心、鲆鲽鱼类遗传育种中心。”孟宪红说。此举突破了规模化家系小水体构建与培育技术,打破了国外近30年的技术封锁,填补了国内缺乏遗传育种中心建设工艺的空白。性状测试越精准,遗传改良的速度越快。为了破解虾类抗病性测定不准确的难题,黄海水产研究所研究人员进驻测试车间,对多尾虾逐一测定体重,每尾虾单独投喂病毒饵料并进行检查确认,等量感染病毒,然后在30天时间内连续24小时不间断观察,记录对虾的存活率时间。“我们的团队成员连续值夜班,随时观察对虾的存活状态并准确记录。这样繁琐的工作,团队成员坚持了13年,积累了6万多条虾的抗病性能数据,培育出了中国对虾‘黄海5号’,白斑综合征病毒抗性平均提高了30.1%。”孟宪红说。“有种无业”依然存在山东要在土地、项目、资金上破局黄海水产研究所展示了多种鱼类干制标本。黄海水产研究所展示了多种鱼类干制标本。“山东应该尽快出台现代渔业发展的‘路线图’,为如何发展、在哪里发展、如何建立比较优势提供指导和遵循。”孟宪红说。她表示,相较于广东、海南、浙江等南方沿海各省份布局,山东在土地、项目、资金等方面都缺少竞争力,渔业企业虽然愿意与科研院所进行成果对接,但产业化几乎不会放在山东。山东要解决“有种无业”问题,就亟需在这些薄弱环节加强。从行业层面来看,大多数水产经济物种尚没有形成种业,部分有一个或数个国审新品种,但缺少配套的良种场和育苗场,良种扩繁规模有限,也不具备形成种业的条件。目前,种业方面做得最好的应该属南美白对虾,国内有数十家育种单位,国内已经审定新品种10个,其中自主选育的9个;有一些专业种虾生产企业,下游还有众多育苗企业,产业链相对完善,但是目前的种虾、苗种市场依然被国外进口的种虾主导。

转载声明

文章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刘真真,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郑燕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huanghaia.com/hhbz/1129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